11日,“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组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围绕“遗产”主题做介绍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表示,首先,北京冬奥会最重要的遗产成果就是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从冬奥会申办成功至2021年10月,参加过冰雪运动的全国人数为3.46亿人,冰雪运动参与率达到24.56%。
其次,北京冬奥会最大程度地使用了2008年奥运遗产,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新的双奥遗产。北京2022共使用了14个2008奥运遗产,其中国家游泳中心、首都体育馆和五棵松体育中心新增或优化了制冰设施,使得这些场馆的适用性大大提升。
第三,践行了绿色环保、传承自然的建设理念。北京冬奥会新建、改建的7座冰上场馆、9块冰面,均使用了环保型制冷系统和环保型制冷剂。北京冬奥会所有新建室内场馆,全部达到了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
第四,第带动了工业遗址的复兴和主办城市的全面发展。延庆赛区,京礼高速直达赛区核心区,京张高铁直达延庆城区,场馆的建设和高速交通系统的保障,带动了整个延庆区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张家口赛区,2015年还只是一片山地,6年后的今天,这里建设了4个竞赛场馆、6个非竞赛场馆,还同步建成了太子城冰雪小镇。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张家口赛区每年的滑雪人次从20万增加到了200万以上。
第五,形成了场馆赛时与赛后利用紧密结合的“北京实践”。北京冬奥会所有的场馆,在建设之初就同步考虑了赛时使用和赛后遗产的双重要求,都制定形成了《场馆遗产计划》。
筹办冬奥会近7年,中国还形成了很多体育、文化和人才方面的遗产,比如,成立了农民滑雪队、开展了北京市青少年俱乐部联赛、连续7年举办了“全国大众冰雪季”,使中国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在场馆中得到相互融合。另外,还培养了一大批冰雪场馆的设计师、建设者和冬季赛事的运行专家。(经济日报记者 常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