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渐强的发展历程。宏观政策积极引导、市场主体主动探索、消费需求持续培育与激发,共同支撑了体育产业经济效益日益增加与社会效益日趋扩大双效协同发展的基本面,体育产业逐步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力量。
一是总体规模不断壮大。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实现总产出27372亿元、增加值10735亿元。与之相对,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2008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554.97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2008年至2020年间的平均增速高达17.5%。根据《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到2025年预计达到5万亿元。体育产业快速扩张是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客观反映,是收入分配改善和消费需求释放的必然结果。加之体育消费高收入弹性的特征,其发展明显快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二是结构体系渐趋完善。从宏观视角来看,体育产业结构布局显著优化。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制造的产业增加值占比接近70%,2020年降至29.3%,而体育服务业总产出连续两年超过前者。体育产业由传统制造业拉动转向更具现代产业特征的服务业与制造业并行驱动,发展韧性增强。从微观视角来看,多元化市场体系丰富和完善了体育产业发展内涵。
三是就业规模稳步增长。据相关统计数据,2008年全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规模为317.09万人,2019年增长至505.1万人。根据《“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发展目标,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超过800万人。在体育制造业加速向服务业延伸实现产业升级的进程中,其较强的综合带动能力能够有效吸纳新增劳动力资源。
四是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进一步明确了与体育产业相关的品牌赛事、特色小镇、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等治理对象及内涵,尤其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形成了有利于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良好制度环境。
五是数字技术支撑作用有效发挥。5G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蓬勃发展,积极赋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一方面,卫星直播技术、大数据算法与互联网传播渠道的结合有效提升了体育产业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突破了体育消费市场的刻板形态,智能体育发展突飞猛进,居家健身服务消费等新模式不断涌现。
六是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凸显。近年来,体育产业与医疗、文化、旅游休闲等产业加速融合,体育产品与服务品质不断提升。如与旅游休闲的产业融合,凭借产业资源的整合、互补与共享树立“体育+旅游”的全域化优势,为未来体育产业消费升级提供了增长潜力和动能储备。(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体育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商学院教授 白宇飞)
关键词: 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