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亩海边盐碱地,庄稼种不了,养殖又很难,几乎没有用处。在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的枷椗山现代绿色农业产业园,面对这一千多亩的盐碱地,产业园创造性将农业种养殖与科技研发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有效解决盐碱地种养殖的新路子。
不计投入的痴心于一千多亩盐碱地,对盐碱地改造和科技攻关感兴趣的人,是海南椰梦生态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枷椗山现代绿色农业产业园董事长张贵生。
他学医出身,以前是医院麻醉师,后做过媒体经营,下海创业后长期从事文化旅游等产业。已过退休之年的他,却迷上了农业科技。有人说他傻,放着好端端的“铁饭碗”不要,非要下海创业;功成名就、小有积蓄后,不想着赚钱做买卖,却大肆花钱埋头研究农业,干起了“贴本买卖”。张贵生笑着说,“当初着手做这些事时,是想解决自己遇到的难题,后来越做越着迷,就想解着解决更多类似的问题。”“如果光算经济账,一天都做不下去。”
枷椗山现代绿色农业产业园毗邻海口市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为加强环境保护,海口市极力推动虾塘鱼塘转产。看到农户纷纷转产,张贵生在思考鱼塘转产后怎样实现绿色养殖,他自主研发了“组合封闭式生态渗灌循环系统”,利用渗透压力原理,实现水肥一体化粗放型输送,提高土壤地力。
“所谓生态渗灌循环系统,就是把整个菜地当作一个收纳系统,在土壤中做了防渗处理,这样养殖的粪便和雨水经过发酵后流到调节池中,利用渗透压起到水肥一体化灌溉的目的。日常多余的雨水不会流失,通过收纳系统流入蓄水池,达到天然的调节作用,这样盐碱地也能种庄稼了。”记者在试验地块看到,蔬菜种植基地长势喜人,地边的水池清澈见底。
在养殖方面,张贵生开辟出100多亩高位虾塘作为试验示范点,通过堆埂种植耐盐碱高附加值的矮化椰子树、诺丽果等作物,埂下水沟采用养殖自然生长鱼虾的立体种养方式,提高了地和塘的综合使用率。
海水养殖,鱼虾粪便对水体的污染一直是养殖界头疼的难题。张贵生以咸淡水产业为重点,探索建立海水鸭稻鱼共生循环系统。在一块鱼塘试验田,记者看到,抽水泵将鱼塘污水抽到旁边的过滤池,经过沉淀、消毒、发酵后,流入到“S”形绿植区,当水体的氨氮等被植物吸收后,可再利用的清水再流到养鱼池,形成了闭合循环,起到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做这么多,就是想证明盐碱地也能变‘良田’。”张贵生说,“仅在盐碱地种养殖试验方面,我就投入了约三百多万元。我出生农村,对农业有着很深的情结,也会一直努力下去的。”张贵生的绿色农业产业项目前期已投入约九千余万元,目前已吸纳22个村集体组织和15户村民入股分红。依托农业科技实验基础上的枷椗山生态绿色共享农庄项目也已启动,预计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收益1.5亿元,这对当地乡村振兴将是极大促进。张贵生还先后获得8项国家发明专利,枷椗山现代绿色农业产业园被列为海口市美兰区高位虾塘退塘转产示范园区。(经济日报记者 潘世鹏)
图为海南枷椗山现代绿色农业产业园高位虾塘示范点。经济日报记者 潘世鹏摄
图为海南枷椗山现代绿色农业产业园海水循环系统场景。经济日报记者 潘世鹏摄
图为海南枷椗山现代绿色农业产业园海水循环系统抽水过程。经济日报记者 潘世鹏摄
图为海南枷椗山现代绿色农业产业园内的红树林景观。经济日报记者 潘世鹏摄
关键词: 海南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