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的绿水青山游人如织,地道的农副特产火热销售,别致的网红民宿脱颖而出……寒假期间,湖南科技学院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的学生们回到家乡围绕乡村旅游产业开展系列调研,在感受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发挥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面对传统旅游市场人才培养的日趋饱和,湖南科技学院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瞄准旅游促进农村减贫和乡村振兴这个经济社会一线主战场,开创“科研+竞赛+教学”三头牵引循环服务乡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学活动、科学研究、竞赛项目、就业创业、科教平台、师资队伍、咨询服务、规划实践、教改实验、党建思政十个方面的互构,推进高校旅游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旅游服务农村减贫和乡村振兴战略任务之间相互促进,有效解决“人才供需”不对称和“教产衔接”不匹配的问题。
“通过服务农村减贫和乡村振兴的旅游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专业见习、实训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得到抓实,校地实践育人、校企实践育人得到强化,实践育人成效明显。”湖南科技学院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院长黄渊基介绍,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永州旅游文化》、《茶艺与茶道》、《旅游规划与开发》《导游基础与实务》等课程多次开展乡村实地教学,效果良好。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教师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和规划策划项目,实现科研育人。教师申报课题、发表论文、出版著作、开展智库研究和政策咨询等也多以乡村为主题。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学生参与教师各级各类科研课题、教改项目、横向咨询、规划策划、行业服务等调查、研究、写作等300余人次,学生毕业论文为乡村相关选题100余篇。
同时,师生团队深入乡村开展旅游扶贫和乡村振兴方面的规划策划、项目推广等,实现人才培养与乡村发展共赢。利用假期前往学校乡村振兴对口支援帮扶点江永县桃川镇邑口村开展旅游开发帮扶;历时一年半、总计行程几千公里,对株洲市所辖103个乡镇1387个行政村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调查的40多名学生感叹:“参与项目让自己更深切、更直观、更实在地感受到了乡村的魅力,也增添了进一步学好专业知识、贡献乡村发展的意愿和信心。”该学院旅游专业毕业生彭武科,扎根乡村,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1000余亩柑橘种植基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供应基地,他本人也获得“永州市十佳新型农民”称号。
关键词: 湖南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