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一项研究认为,终结恐龙时代(中生代)的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事件发生于北半球的春天。这项发现有助于解释后续的灭绝模式,增进了对地球历史这一关键时刻的理解。

艺术重现图,呈现了湖震发生时水波涌入Tanis河,带来了鱼和沿途席卷的一切(恐龙、树木),同时冲击球体从天空中呼啸而下。一些恐龙试图逃跑,但我们已经知道他们走不远了。蚂蚁试图回巢,前景中的石竹已经被冲击球体破坏。图片作者 Joschua Knüppe


大约6600万年前,一颗巨大小行星撞上了如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造成了一场杀死76%地球物种的大灭绝,殃及的生物包括非鸟恐龙、翼龙和菊石。过去,对这一事件发生时间的研究集中在千年尺度上,因此撞击发生的季节未知。为解决这一问题,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Melanie During和同事研究了当天集体死亡的滤食性鲟形鱼类(鲟科和匙吻鲟科)的遗骸。在保存完好的化石里可见独特的三维生长模式,提供了季节变化的记录。结合碳同位素数据,这些结果表明这些鱼死于北半球的春季。

来自Tanis河道一条匙吻鲟,右边的喙不见了,左边肩鳍后面的部分也没有了。图片来自论文作者


这些鱼发现于美国北达科他州的白垩纪晚期沉积层。它们的鳃里有撞击碎片,但没有深入消化系统,表明其在一次撞击引发的湖震(陆地水在冲击下震动)所导致的河流上游突然涌动中几乎立即死亡。这一灾难发生时是春季,恰好是许多北半球物种在春季繁殖和养育后代的敏感阶段。论文还提到,南半球生态系统则正处于秋季,灾难之后的恢复速度接近北半球的两倍。(经济日报记者 佘惠敏)

关键词: 恐龙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