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检察业务数据显示,2021年,共办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2000余件,同比上升近3倍。针对办案发现当前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突出问题,最高检建议加强综合治理,从源头上强化信息安全,筑牢个人信息保护“防火墙”。

2021年8月通过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专设公益诉讼条款,明确将个人信息保护纳入检察公益诉讼法定领域。检察机关办案发现个人信息保护面临四个方面突出问题,主要包括利用手机APP等违规收集个人信息问题突出、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特定群体个人信息需要加大保护力度、个人信息泄露导致骚扰电话和电信网络诈骗风险、个人信息保护监管合力不足等。

其中,2021年,检察机关共办理网络侵害个人信息公益诉讼案件800余件,同比上升约1.7倍。办案发现,一些手机APP存在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等情况。检察机关通过调查核实固定证据,与行政机关进行磋商并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推动涉案企业自查整改,依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据了解,泄露的个人信息经网络黑灰产业链交易传输,有的引发骚扰电话、垃圾短信,有的被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严重危害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

案例中,张某多次从某保险公司员工曹某处购买投保客户信息,信息内容包括客户姓名、身份证号、地址、联系方式、保单号、投保日期、金额等。张某利用购买的客户信息,伙同他人冒充原投保公司售后人员实施诈骗,诈骗金额达510余万元。检察机关以张某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合同诈骗罪,曹某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向法院提起公诉,同时提起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曹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十五日,并处罚金;法院同时判决张某、曹某在新闻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曹某就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获利赔偿1万元。

检察机关认为,个人信息保护涉及对象多、领域广,多个部门职责交叉或者职权定位不够明晰,亟需形成监管合力。如,某省级检察院办理的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政公益诉讼案中,相关行政机关反映,由于监管职权交叉、技术保障滞后等原因,导致监管缺乏系统性、有效性。检察机关组织相关单位召开案件磋商会,联合会签意见,通过联合调查、挂牌督办、专项整治等方式,联合惩戒违法违规主体,协同治理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取得良好成效。

最高检表示,下一步,检察机关将继续加大公益诉讼办案力度,推动个人信息保护法落地落实;加强与网信、工信、公安、市场监管、教育等职能部门在线索移送、信息共享、专业咨询、办案辅助等方面的协作配合。通过提出检察建议等方式,检察机关将督促相关单位或部门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经济日报记者 李万祥)

关键词: 个人信息 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