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万博新经济研究院联合主办全球通胀与应对研讨会暨《全球通胀与衰退》新书发布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就此展开讨论。

著名经济学家、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表示,随着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金融化深度的改变,原来货币追逐消费品日用品、货币发行与物价直接挂钩的框架已成过去,货币流向了房子和股票等权益资产。现在货币与物价的天量匹配逻辑不复存在,新的逻辑是,货币流向需要未来的、成长的更多选择和更好的资产,这样才可以治理好通胀,“通胀不是问题,问题是资产荒”。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提出,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减速趋势明显,除了教培等行业受到冲击等短期因素外,中长期因素关键是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失衡,过高的投资率是各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原因,并挤出了消费。当前高通胀的诱因有外部输入的因素,但以内部因素为主,如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短缺等。他认为,既然经济持续下行是结构失衡导致的,那么货币刺激于事无补,而且会加剧失衡,扩大金融风险。要改善内需、恢复增长动力,有赖于转变政府的支出结构,着力改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说,短期来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必要的。目前,中美之间同期息差明显收窄,加上美联储将开启加息、缩表,资本外流风险对中国货币政策形成较大制约。今年我国的货币政策还是以我为主、稳字当头,但是要增强政策的灵活性。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认为,全球低通胀时代可能已经结束,对中国来说,稳增长要求政策放松,而防通胀要求政策紧缩,下半年很可能面临政策两难选择。这种情况下,2022年中国稳增长就须与全球通胀赛跑,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角色要重新考虑,上半年尽快稳消费可能更加重要。而随着美国加息、缩表,在全球通胀的“灰犀牛”后面,也很可能跟着一个经济衰退的“黑天鹅”,各国政府、企业和投资者要前瞻性地做好应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