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绵阳市,600平方米的春天里花艺生活空间是一道城市风景线——简约时尚的建筑中,鲜花、咖啡、简餐等各自经营,又融为一体,呈现出很多花店人梦想中的场景。

在大众点评网上,有顾客评价说:花材特别丰富,资材不亚于花市批发商;坐落在河边,可以一边看花,一边喝下午茶;鲜花无可挑剔,美得很,特别适合拍照。

春天里的创始人是一对好兄弟——付成和刘耀骏。难得的是,他们从同学、朋友到18年的合作伙伴,始终和谐默契。

“花很好,但很贵”的差异化经营

最早开花店的是付成。1997年,绵阳的花店还很少,当时他和另一个朋友合作开礼品店,卖些相册、音乐盒之类,因为还有富余空间,就同时卖鲜花。没想到,鲜花的生意越来越好,最后变成了主业。

“最初只是把卖花当成谋生手段,说不上有多喜欢,但是随着自学花艺,总是琢磨怎么做出跟市场不一样的东西,又受到顾客认可,就越来越喜欢花了。”付成说。

2004年,付成和自己的同学兼好友刘耀骏,一起在绵阳最大的超市开了春天花店(春天里的前身),他负责技术,刘耀骏负责经营。

那时候当地还没有在超市开花店的,超市的人流量和相对中高端的消费群,为春天花店奠定了很好的经营基础。

要做就做到最好,这是春天花店的定位。首先他们选择在昆明直接进货,有很多本地见不到的品种,非常丰富。其次,俩人率先推出花艺设计成品。“当时绵阳的鲜花多是30元一束,没有设计,都是顾客现场挑选花材,再用塑料纸一包,看上去‘乱七八糟一堆’,还可以还价。”春天花店引进当时比较贵的义乌瑞趣资材,店里保证每天设计并上架七八个成品花束,标价88元、100元,且不能讲价。

“一开始也很困难,顾客说你家花很好,但很贵。时间长了,很多顾客看到了花艺设计的美,懂得了欣赏,慢慢变成了回头客。”付成说。

就这样,靠着敢于创新的消费引导,以及准确的市场定位,春天花店很快在本地打出了名气。到今天,高品质的鲜花零售占到了店里90%的营业额,可以说是一家非常“纯粹”的花店。

多次搬迁,落地巨型生活空间

18年来,春天里经历了很多波折,甚至是经营危机。2007年,超市倒闭,花店开始在市区租赁独立店面。从2008年开始,花店相继经历了地震后的店面危房拆迁、房租大幅涨价以及电商冲击。“但我们一直没有放弃走自己的路,坚持花艺水平的提高,保持花店出品的品质和特色。同时跟上潮流,在营销方面与时俱进。”付成说。

付成是个特别踏实、愿意深入钻研花艺的人。最初的他是靠自学——购买花艺图书,从网上花艺论坛里搜索图片。2010年,他远赴广州跟随钟伟雄老师学习,开始形成知识体系。后来他又跟随袁乃夫、蔡仲娟大师、陈勇良和朱永安老师学习。“朱永安老师对花材的尊重、对环保的要求和对美的见解对我影响很深。”付成说。

逐渐地,他形成了自己繁复绚丽的花艺设计风格,而近年来又开始喜欢简洁干净的作品,希望让花艺能回归花的本质。

春天里花艺生活空间的建立是在2016年。当时他们发现,花店房租上涨的同时,进店顾客却越来越少,因为老顾客积累得多(当时老顾客已过5000),很多顾客直接在微信订花,门店的重要性大大降低。而一个复合式生活空间的建立,恰恰是俩人一直以来的梦想,正好借机升级转型。

搬到地理位置稍偏一点的河堤边,但又不离开市区,新的春天里变成了一个600平方米的复合空间,包含花店经营、花艺培训、婚庆公司、咖啡和甜品、简餐。室内设计特意邀请了当地知名的设计师,整体风格简约现代,质朴本色。其中花店面积100平方米,专门打造了20平方米的鲜花冷藏室。这一转型亮相让春天里一跃成为绵阳最大的花店,以及最具特色的生活空间。

花店和其他异业经营采取的是联盟方式,即咖啡等区域自主经营,只需要交场地费,而不同项目之间相互引流,也有交叉产品,这样的经营方式大大缓解了花店的租金压力。虽然近年来经历了疫情的考验,但营业额稳定增长,光花店部分一年可以收入100多万元。

“春天里经营18年来,沉淀了很多的老顾客,可能有的顾客还是认为我们的花贵,但其实我们的花束大多在299元价位,不算高。”付成说,对鲜花的高品质要求一方面是希望和其他花店拉开差距,不希望陷入同质化的价格竞争,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对花艺的热爱,很难容忍店里有不好的出品,因为“过不了自己心里的坎。”

关键词: 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