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短视频、直播等新兴网络媒介风靡各年龄段网民群体,大众通过这些平台进行知识获取成为常态。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调研发现,短视频、直播平台的优质知识内容供给日益充分,正形成“知识普惠”效应。以公开发布数据为例,截至2021年12月,抖音知识视频累计播放量超6.6万亿、点赞量超1462亿、评论量超100亿、分享量超83亿。2021年1月至10月,清华大学在该平台开设公开直播课384场,北京大学开设509场,网民平均每天可享受一场以上“名校大课”。

张颐武委员表示,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介进行知识普及、传统文化传播已成规模,且颇具潜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内容鱼龙混杂,优秀专业的创作者在总体用户中的比率仍有限,使短视频、直播平台内容池平均水准有待提升;其次是优质知识文化内容传播工作缺少统筹,传播者往往“各自为政”,缺少联动;第三是知识文化内容传播人才储备不足,优秀人才开展新媒体知识、文化传播的积极性有待提升。

张颐武委员建议,允许、支持科教文艺工作者利用短视频及直播平台合理创收,以适当物质条件调动人才积极性。可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出台明确规制标准,指导短视频、直播平台依法开展知识付费业务,培养公众对优质知识的价值认知和尊重,相关部门及平台共同对收费知识内容、线上服务价格依法监管,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在政策上支持企事业单位及个人通过短视频直播平台进行知识普及、传统文化传播事业,通过直播付费、网络打赏等模式,取得适当合法、合理的收入,以激励社会大众广泛参与。

张颐武委员还建议,鼓励各领域专家、学者在短视频平台开展科普,特别是将青年高学历人才有效吸纳进新媒体知识普及工作人才库,提升优质知识传播者在网的绝对数量,可举办新媒体知识传播技能培训,充分鼓励人才资源向相应工作倾斜。此外,可设置知识科普、传统文化传播专项,例如,可在国家层面设立“自然科学周”“人文科学周”“传统文化月”等,一方面加强某一专业领域内的专家联动,另一方面可邀请名校名师开课直播,将优质内容传递到优质师资缺失的地带。(经济日报记者 袁勇)

关键词: 全国政协 文艺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