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农业起到的作用将是举足轻重的。”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谢德体建议,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助力实现农业碳中和。
谢德体代表介绍,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关键组成成分和肥力基础,也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大、最具有活性的生态系统碳库。通过改变农业发展模式,可以增加土壤碳密度和提升土壤肥力,实现土壤固碳,达到农业绿色发展、土壤质量提升、作物产量增长“三丰收”目标。
“由于我国种植业以小农户种植为主,减排固碳的规模效应难以实现。养殖业也因为饲料饲草质量较低,造成单位畜产品温室气体排放量较高。与此同时,我国还存在农业农村碳中和相关研究分散在不同单位的情况。”谢德体代表认为,农业要实现碳中和,相关政策、标准必须要跟上。
他认为,要实现农业碳中和必须采取绿色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来降低农产品碳排放强度。采取保护性耕作、桔秆还田等方法,提升农田草地有机质,增加土壤固碳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再生能源替代的方式,抵扣因生产生活导致的碳排放。建立土壤碳汇市场、碳税、生态补偿等协同新机制。制定农业减排固碳技术标准和规程,搭建农业碳中和专业研究平台。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