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44.15万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6个和0.9个百分点。初步统计,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5315亿元。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3万亿元,同比少增1258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在上月金融数据较快增长过后,2月部分数据出现回落或不及预期,结构也不够理想,反映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仍然偏弱,经济爬坡过坎压力不小。

压力主要体现在结构上。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从新增信贷结构看,居民和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这是因为国内经济面临复杂的内外环境,全球疫情影响尚未结束,国际地缘局势升温,能源及部分原材料成本压力以及供应瓶颈、海外政策转向等,国内部分中小企业和行业经营仍面临一定困难,也会影响消费者与企业预期与支出。从社融结构看,主要受新增信贷放缓,表外融资收缩拖累,反映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疲弱。企业债与专项债发行同比多增,一方面反映国内信用环境有所回暖,另一方面专项债发行强劲,预示未来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区域改善。

“2月新增贷款环比季节性回落,同比出现大幅少增,总量表现不及预期;同时,2月信贷结构也有所恶化,主要体现在企业中长期贷款不振,票据和短贷冲量现象突出,以及居民中长期贷款出现有该项数据记录以来的首次负增,折射出楼市下行压力仍大。”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2月社融环比、同比均现大幅少增,月末社融存量增速再现回落;从分项看,除投向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外,社融同比大幅少增的另一个主要拖累项是表外票据融资,这折射出当前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经济增长5.5%左右的目标,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结合2月的金融数据看,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仍然较为明显,经济有不小的下行压力。未来,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大宗商品涨价、全球通胀升温、主要经济体宽松政策退出、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等,使全球经济发展前景蒙受更大不确定性。

“我国实现5.5%的增长目标,需要政策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财政政策要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支出力度,尽快发挥稳投资对稳增长的支持作用。货币政策要发挥好总量政策和结构性的双重功能,找准时机,降准、降息仍有必要、有空间,加大力度提振需求,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温彬说。

“不建议投资者过度关注单月的信贷数据。历史上看,单月数据经常上上下下,但其中很多是因为季节性等因素导致的正常现象。”光大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旭认为,过于关注单月数据的波动只会给自己带来“雾里看山”般的困扰。

如何更科学地解读金融数据,特别是春节所在月的金融数据?张旭建议,使用“双月同比”这两类统计量,即临近两个月新增量之和的同比增速。“双月”数据可以滤除单月指标的上上下下,同比增速则可以消除季节性的影响。

“尽管2月金融数据整体不理想,但无需过度担忧。”周茂华认为,一是,国内货币政策空间仍较大,稳健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二是,2月M2、社融增速与名义GDP同比基本匹配,整体仍处于合理区间。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央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