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结束后,我们将尽快完成技术设备等物资还有相关人员的移出,结束对场馆的独家使用期,将场馆的使用和管理权移交给业主。”在3月13日的北京冬奥组委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严家蓉对场馆赛后利用作出回应。

据介绍,具体而言,场馆的赛后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向:

一是积极申办和举办高水平赛事。这些场馆都是世界一流的竞赛场馆,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场馆跟各个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都建立了很好的沟通机制。

据了解,有关部门和业主已经与世界冰壶联合会、国际雪车联合会等达成了框架协议,并且正积极和国际雪联以及冬季两项联盟等商议,申办今年的世界杯等国际专业赛事。这将带动场馆的后续发展,也会助力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

第二个方面是开发。延庆和张家口赛区将依托雪上场馆打造“全季、全时、全域”的冰雪娱乐中心和避暑旅游胜地。首钢园赛后将以“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的身份陪伴首都市民,使“双奥之城”北京拥有“双奥公园”。

第三方面是场馆向社会开放,满足赛后大众冰雪运动的需求。比如,国家速滑馆是全冰面的设计,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因为考虑到赛后要向社会开放的需要,赛后国家速滑馆可以同时容纳2000人开展运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在滑道下方三分之一处比较缓一点的地方特意留出了大众的体验出发区。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建成了适合青少年的滑雪培训和冰雪体验基地。延庆和张家口的赛区有很多滑雪赛道,既有适合中高级滑雪爱好者的高级道,也有适合初学者的滑雪场。

据了解,目前各个场馆都在积极筹备尽快向公众开放的计划。不少场馆计划在5月1日之前向公众开放,也有场馆像冰立方,计划在4月份就向公众开放,让公众来体验赛时的真实场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所有场馆的无障碍设施的标准都比较高,赛后这些无障碍设施也都会尽可能保留。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场馆不仅属于运动员,更属于热爱运动的每一个人。”严家蓉说。(经济日报记者 李万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