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经过多年持续开展研究与实践,在云南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综合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今全球生物物种灭绝速率比66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以来所有的灭绝速率大1000倍,约40%的植物有灭绝风险,也就是每5种植物中就有2种有灭绝的可能。
国家林草局和农业农村部2021年发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列入了国家I级和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1101种。中国包括极危、濒危和易危的受威胁高等植物达3879种,其中云南受威胁的高等植物达2054种。
花色娇艳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红马银花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指分布地域狭窄或呈间断分布,长期受到自身因素限制和外来因素干扰,呈现出种群退化和数量持续减少,种群及个体数量都极少,已低于稳定存活界限的最小生存种群,而随时濒临灭绝的野生植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为“抢救性保护”濒临高度灭绝风险的野生植物而在我国率先提出的新概念。
昆明植物园种植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漾濞槭花朵
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主任、云南省极小种群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孙卫邦研究员介绍,云南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有高等植物19333种,占全国的51.2%,相当于整个欧洲的数量。云南有8022种中国特有种植物,其中云南的特有种植物有2716种。
“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群保护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孙卫邦说。
目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不仅在云南滇南、滇西、滇东南和昆明植物园建立了12个保护研究基地,对苏铁属植物和华盖木、毛果木莲、漾濞槭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进行迁地保护、近地保护和回归种植、种群重建,还突破了36 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人工繁殖的关键技术,对华盖木、西畴青冈、漾濞槭、云南蓝果树等61 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开展了人工繁殖基础上的迁地保护,成功繁殖苗木10万余株,为种群回归和重建奠定了基础。此外,自2010年以来,已在马关、 云龙、玉龙、蒙自等县市迁地种植漾濞槭1.2万余株、苏铁属植物1300余株、滇桐600余株、西畴青冈200余株。
昆明植物园批量繁育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漾濞槭幼苗
昆明植物园从2015年开始建设“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以来,目前已构建了44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迁地保护种群。早期迁地保护的壮丽含笑、华盖木、滇桐、云南金钱槭、萼翅藤、富民枳、漾濞槭等种类已开花结实,标志着这些种类的迁地保护取得了初步成功。为满足规模化种群恢复与重建的需要,该园基于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的研究,科学采集种子,已成功培育漾濞槭5万余株、滇桐5000余株、西畴青冈1000余株。
迁地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巧家五针松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巧家五针松在昆明植物园首次结实
孙卫邦研究员指出,回归自然是拯救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重要措施之一。云南省积极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回归自然与种群重建试验示范工作,共构建了华盖木、杏黄兜兰、云南蓝果树、西畴青冈、漾濞槭等20种极小种群植物的回归种群,占纳入政府层面保护行动计划总数 22.99%。2007 年以来,先后在西畴县小桥沟和上厂、马关县古林箐保护区等地回归种植了华盖木600余株,在漾濞县回归种植漾濞槭1300余株,初步实现了多物种、规模化的回归保护种群。
昆明植物园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
孙卫邦研究员表示,巜云南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2021版)》已出版发行,云南省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已稳步进入新的阶段。
关键词: 野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