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网漏损,是城市水资源节约的一大痛点。如何找出隐蔽在地下的“漏点”,减少水资源泄露损失?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经济日报记者跟随中信工程下属中南市政院IT技术总监张辛平来到武汉街头,亲历AR找管。

到达位于中山大道与解放公园路的交叉路口,张辛平打开手机“中信智慧水务”APP,点开“AR找管”功能对准路面扫一扫,地表之下的输水管道便三维立体地呈现在眼前。“如果管网长期漏损得不到修复,不仅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随着裂口逐渐变大,还会导致水管全面断裂、路面塌陷、居民停水等事故,这是对宝贵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张辛平介绍说。

近年来,中南市政院通过管道检测、探测技术,DMA分区计量漏损控制技术等办法,进行管道更新与修复,而AR找管则通过精准定位管线,实时查阅管网材质、埋深、管龄、类型、流量压力等数据信息,第一时间监测到泄露等异常情况,对管道渗漏能做出快速反应,有效提升管道的运营、维护、修复效率。

“管控漏损,是智慧水务助力节水爱水护水的重要举措之一。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智慧水务,充分发挥我们在水环境治理领域的领先技术优势,正在再生利用、污水处理、防洪排涝等多方面发挥更多作用。”中信工程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杨书平表示。

据水利部公布的最新数据,“十三五”期间,全国在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支撑了国民经济约6%的增长,全国用水效率明显提高。坚持“节水优先”的治水思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四部门于2021年底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城市节水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

中南市政院是国内较早推动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研究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技术的市政设计院之一,在华东、华中、西南等地,设计了一批再生水利用工程,并开展降低供水管网漏失率课题研究,着手城市供水管网漏水控制实施方案。在国内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试点城市申报和建设中,该院正为部分城市编制实施方案,包括采用管道检测、探测技术,DMA分区计量漏损控制技术等方法,进行老旧管道更新与修复、管网升级与重置等,“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也将是未来各城市节水工作的重要内容。”该院副总工程师、科学研究院院长万年红介绍。

图为清水入江武汉市江夏污水处理厂厂区

3月21日下午,在清水入江武汉江夏污水处理厂的智慧水务中控平台,电子显示屏直观地呈现了污水从流入到“洗白”的全过程体系,四名工作人员坐在中控台前,整个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情况便“了然于胸”。当一个细格栅间过水不畅发出预警,工作人员迅速通过远程控制,增大冲洗泵压力,确保格栅过水通畅,高效避免发生溢流现象。

这是智慧水务在污水处理厂应用的一个典型场景。“智慧大脑”不仅能对各类预警及异常提供解决方案,而且能对运行提出优化建议,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且能大幅降低人工投入。“理论上可减少60%的运维人员,未来实现污水处理厂‘无人值守’也不是梦想。”张辛平介绍。

针对污水处理厂“曝气”和“加药”两大痛点,智慧水务给出应对“妙招”。传统曝气方式依靠工人凭经验手动控制,如果曝气量不足,会导致工艺运行恶化,出水水质排放超标;如果曝气量过多,会导致高能耗,造成运行成本增加。精准控制曝气量,才能高效又环保。基于大数据和神经网络算法,江夏污水处理厂开创性地建立了“前馈+模型+反馈”的多因子智慧曝气、智慧加药控制方式,可省电15%、省药8%。(经济日报记者 柳洁 通讯员 陈亚琴 曾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