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先进、科学的标准体系已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一是标准化有利于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标准作为战略性创新资源,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转化载体,成为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应用的桥梁,进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标准化有利于增强产业稳定性。标准能够有效避免技术层面的安全风险,提高运行层面的操作效率,降低经济层面的生产成本,进而获得产业发展的最佳秩序,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标准化有利于促进产业相互融通。标准能够在产业链上中下游配套协作、产业间融合发展中起到润滑剂作用,提高产业自主性和可控性。四是标准化有利于推动产业国际化发展。通过采用国际标准、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等方式,推动中外标准协调兼容,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助于我国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市场,提高产业国际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迎来全面提升期。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发布国家标准4.1万余项,行业标准7.6万余项,地方标准5.4万余项,公开的团体标准3.3万余项,企业标准超过215万项,形成了覆盖农业、工业、服务业各领域的标准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比如,在农业标准化方面,发布实施3700余项国家标准,进一步加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建设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600多个,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工业标准化方面,大力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以及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计划,发布实施16000多项有关国家标准,积极推进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与化解产能过剩标准支撑工程等重点工作,发布实施350余项节能国家标准,110余项能耗限额国家标准。

在服务业标准化方面,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日渐完善,发布实施国家标准近4000项,覆盖金融、商务、物流、快递、旅游、文化、体育、养老、家政等诸多领域,对规范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深度发展,特别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新兴、交叉和融合等领域标准化工作还存在不少空白。与此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对产业标准国际化也提出新要求。

下一步,应该从服务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和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求出发,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中关于产业标准化工作的部署,以标准化水平提升,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具体有以下四个重要方面,一是要同步部署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推广。健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紧密互动机制,将标准研制嵌入科技研发全过程,加快新技术产业化步伐。二是要全面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启动并有序推进高端装备制造标准化强基工程,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标准化助力重点产业稳链工程,以及新型基础设施标准化专项行动等重大工程和行动,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三是要以标准化助力培育我国产业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聚焦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交流合作,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力度,大力推进中外标准互认,构建与国际标准兼容的标准体系。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联动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机制,支持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参与各类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活动。四是要培养现代产业需要的标准化人才队伍。把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标准化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多层次标准化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培养一批研究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以及掌握技术和规则的复合型国际人才。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司长 刘洪生)

关键词: 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