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业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接,对推动我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全面提升我国标准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产业竞争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标准国际化水平实现了国际标准由单一采用向采用与制定并重的历史性转变。一方面,我国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努力做到能采即采,全领域平均国际标准转化率超过75%。加快重点产业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等取得一定成效,截至2021年底,我国重点领域主要消费品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超过95%,我国有色金属、化工、重要消费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多个重要产业领域的国际标准转化率已超过90%。另一方面,积极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提交国际标准提案,近5年提案平均增长率达到40%左右,成为国际标准提案最活跃的国家之一。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标准化开放发展,推动构建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生态,应从以下几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一是推动国内国际产业标准化协同发展。以“三大工程、一个行动”(即实施高端装备制造标准化强基工程、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标准化助力重点产业稳链工程、新型基础设施标准化专项行动)为引领,加快建设具有自主特色、国内领先、与国际接轨的产业标准体系,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标准综合体。研制一批领先的国际标准,形成以标准与技术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新优势。推进我国产业在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等多学科交叉融合领域综合标准化工作,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项目同步提出、同步研制。
二是提升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进一步健全标准外文版管理机制,推动国家标准外文版同步制定,特别是面向重点贸易商品和国际产能合作,强化标准外文版有效供给。开展重点领域标准比对分析,加快国际标准转化和应用,大幅提高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到2025年实现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85%以上。
三是促进产业标准化广泛交流合作。健全国际化标准工作合作机制,统筹推进标准化与科技、产业和金融对外交流合作,持续深化相关领域国际标准化合作。积极参与ISO、IEC、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继续强化重点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要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为契机,加快推动各成员国间的标准协调对接,支撑高水平自贸区建设。支持各地围绕产业集聚区搭建促进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平台,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各类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活动。
(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 陈洪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