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凌晨,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的徐汇方舱医院正式启用,开始陆续接收新冠肺炎患者。在这次紧急建设任务中,中建一局派出600余名作业人员,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用90个小时完成1562余张床位安装、50多个集装箱、1万5千多米PVC线管、1万多米电线电缆、100个移动卫生间、50个淋浴间、200余台配电箱、1千多米管道敷设,无线网覆盖及优化……建设者们如期完成了建设任务。
在接到上海市徐汇区政府建设方舱医院通知后,中建一局党委在中建集团党组领导下,发出“动员令”,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抗“疫”一线,成立建设指挥部,制定施工和劳动力组织方案,仅用3个小时完成项目人员组建,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冲锋在前,各类工程器械火速驰援施工一线,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迅速开启。
为实现进场快、展开快、推进快、完成快的“四快”目标,徐汇方舱医院项目运用EPC管理思维,以精益建造体系理念指导项目建设,充分融合设计、采购和施工建造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优势,拆除、设计和施工同步进行,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方舱的建设。同时,项目在施工现场成立了临时党支部,让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在疫情防控最前线,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为了能让先锋队伍在最快时间内抵达援建前线,中建一局一公司副总经理刘浩冲锋在前、协调资源,发挥大兵团作战的优势,前方设置专人专岗协调办理建设人员入沪通行证,后方保障连夜协调进沪车辆,多线并行,火速驰援施工一线,与时间竞速。
在搭建“生命方舱”的现场,从4S店的拆改工作到病房的隔离建设,从床位铺设到水电改造、通信保障……600余名建设者们齐心协力、通宵奋战。“我们从四川、山东等地连夜调拨骨干人员,投身到这次的建设任务中,重要的是徐汇区政府提供了特别多支持和保障。建设者们采取日夜抢攻的形式,钉在施工现场,加上这几天上海又连下几场暴雨,参战队员们‘身上是湿的、眼睛是红的,嗓子是哑的’,24小时内两班倒,为上海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大硬仗贡献中建力量。”刘浩说。
图纸不全、部分图纸与现场不符怎么办?项目总设计师凌宇带领团队对现场进行反复踏勘、复测,凭借丰富的专业设计经验寻找“最优”解,充分利用现有结构,合理布置床位布局,将拆除工作性价比提到最高。“由于这个项目是边拆除、边设计、边施工,现场不断有新问题出现,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疏忽,必须做到万无一失。”这几天,凌宇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一遍遍地在工程现场查看,发现问题后及时和现场作业人员纠偏,杜绝返工。“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收治病患,我们对4S店屋面进行改造,采用大跨度帐篷的形式。同时,为了提高屋面帐篷的安全性,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了膨胀螺栓进行固定和连接,设置了配重水箱和揽风绳,多重保险确保万无一失,这也是我们和其他方舱医院不一样的地方。”
“材料供应搞定了,我可以确保凌晨2点前送达。”现场资源保障组组长李广磊刚刚因为解决施工材料跨省运输问题松了一口气。“这个工程设计方案变化快、物料吃紧,要保障物料按需、及时供给,让现场施工有米下锅。”为此,他联动后台支撑组13名人员,明确职责分工,扮演“沟通桥梁”,一天下来,100通电话已是家常便饭。
材料到了,如何以最快速度完成物资的合理分配与调拨,保证现场有序施工?李广磊根据施工作业和人数将物资保障人员分成15个组,每组领取材料采用实时登记和“两个小时”使用反馈机制,此举措可以快速追踪到材料设备的去向、地点,以便闲置工具可以快速回到仓库,然后分配给其他班组,全力支援本项目建设,保证现场施工流畅衔接。
由于原有通风系统无法满足方舱医院建设需求,为了防止污染区空气外溢,确保外排空气达到标准,同时提高方舱医院的舒适性,最大程度保持室内环境空气质量良好,项目在保留原建筑通风系统不变的情况下,新增了可以满足方舱医院使用要求的通风系统。这部分任务是专业性最强,难度最大的,党员先锋队和青年突击队毅然决然的接受了这个任务。“在只有4天的极限工期下,如何高效有序的开展施工作业将是打赢这场阻击战的关键所在。”项目机电生产负责人高月杰放下怀孕七个多月的媳妇和两个孩子,接到通知后二话不说,紧急联络7人连夜开车21个小时达到援建现场。
“我们13个弟兄2020年是参建过雷神山建设的,对方舱医院建设要求和流程都是轻车熟路,一定能按时完成任务!”来自重庆的“80后”陈曦是这支“抗疫”老兵的班组长,“只要能为上海出一份力,我们就要拼尽全力,再苦再累都不怕。”
在建设过程中,中建一局一公司始终将员工和广大建设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对进场人员进行实名制登记,查看健康码、行程码等数据,建立“一人一档”,确保施工过程中防疫到位,退场后能够安全回到所在地,确保零感染,全力以赴确保所有参建工人安心健康返程。(经济日报记者 李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