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经济体开启货币政策紧缩周期基本符合预期,对我国影响相对有限。我国货币政策应继续坚持以我为主,增强前瞻性、精准性、自主性,加大实施力度,稳定市场信心,更好助力经济恢复。
3月17日美联储议息会议发布的点阵图显示,今年年内美联储还将进行6次同等幅度加息,至2022年底利率将达到1.9%。下一步美联储将开始减少其持有的国债、机构债务以及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预计将缩减规模近9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虽然加息、缩表的幅度和进程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但与近20年来三轮紧缩周期相比,本轮美国货币政策收紧速度相对较快,其影响不容忽视。
美国收紧货币金融政策或将从三个方面对我国产生影响:美国持续加息将缩小中美两国利差,可能加剧我国资本外流;美国加息和缩表可能加大美股调整,进而加剧我国资本市场波动;美国如果加速紧缩进程将使全球金融市场巨幅动荡,或影响我国金融稳定。不过,我国经济金融体系韧性较强,资本市场已有调整且估值较低,对美国加息及缩表早有预期和准备。总体而言,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收缩货币金融政策对我国的外溢影响有限。
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政策的重要部分。货币政策在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前瞻性、精准性、自主性,更加主动有为、靠前发力,充分发挥好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前瞻性”,即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外部形势进行研判并提前作出政策调整,保持经济金融平稳运行。当前国际国内环境突发因素超出预期,经济运行面临更大不确定性和挑战。政策调整时间节点应适当提前,调整力度要大于市场预期。“精准性”,即货币政策在更加灵活适度的同时,不搞大水漫灌,更好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滴灌。应采取多种措施,引导流动性更多进入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自主性”,即面对不确定的内外部环境,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保持定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进行调整,同时做好政策储备,严防输入性金融风险。
从思路上看,跨周期与逆周期调节有机结合将是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特征。逆周期调节主要体现在“逆”上,即采取政策措施熨平经济下行周期带来的波动,减缓经济下行压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助推经济社会平稳恢复。2022年稳增长、防风险的压力仍然较大,还需要采取跨周期调节政策措施。跨周期调节主要体现在“跨”,即在时间跨度上跨越一定周期,比如对某些政策进行跨年度安排。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控政策有机结合,既要立足当下的困难和问题,又要着眼更长一段时间的压力和挑战。跨周期与逆周期调节有机结合,也将使货币政策更具有前瞻性。从操作上看,总量工具和结构性工具相结合将是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特点。我国宏观经济既面临着周期性问题也面临着结构性问题,因此货币政策需要从总量和结构上共同发力。
下一阶段,应从四个方面加大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保持流动性更加合理充裕,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服务力度,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一是适时用好总量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受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稳增长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为5.5%左右,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而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4%,显著高于发达经济体,仍有一定的调降空间。应继续运用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为金融机构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提升其服务实体经济的意愿和能力。同时,向市场发出稳增长、促发展的明确信号,稳定市场预期和信心。
二是突出结构性工具作用,做好加法,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行业、企业定向“输血”。应用好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以及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保持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服务力度;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推动“双碳”目标实现。支持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加快落实生效,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和养老产业的定向支持。同时,加强对金融机构资金使用的监测考核,增强提高货币政策的精准性和直达性。
三是引导市场利率继续下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激发市场主体的有效需求。虽然目前实体经济贷款利率处于低位,但市场主体获得感并不强,宽信用效果有待提高。应引导市场利率继续下行,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实施延期还款、减免费用等措施,向困难企业和个人让利。
四是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大对金融机构的正向激励。应适度放松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阶段性下调相关监管指标,提高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意愿和能力。对中小银行,进一步放宽支农支小再贷款申请条件,支持发行金融债及资产支持证券,增加资金来源;支持中小银行通过发行永续债、可转债等多种资本工具补充资本。同时,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减轻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包袱。金融机构内部应落实好容错纠错、尽职免责等制度,提高基层机构和员工能动性。(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 董希淼)
关键词: 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