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消费是指不断适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和方向,利用各类新技术实现供需、产销高效匹配,形成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和新服务,从而有效满足消费者对更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并促进消费高质量发展的各类消费的总称。新型消费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新型消费具有明显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业态和模式。

一是网络购物等线上商品零售业态。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网络购物已成为消费者的主要消费模式,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32亿人,其中网购用户达到8.42亿人,占81.6%。“80后”“90后”网民群体网购使用率达93%,老年群体网络消费比例也在快速上升,52.1%的老年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直播带货、短视频销售和社交零售等新模式也在快速发展。

二是“互联网+服务”等线上服务新业态。在线健康医疗服务、在线文娱、在线健身、在线旅游等正成为消费恢复性增长的新动力和新空间。目前,全国已有1700余家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服务县(区、市)覆盖率达到90%以上。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到2.98亿人,同比增长38.7%,成为用户规模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云旅游、云赏剧、云看展等成为休闲娱乐消费新时尚。智能健身、云赛事、虚拟运动等新兴运动促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

三是无接触式消费等新模式。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消费安全性和便利性需求催生了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智慧商圈等无接触式商业模式和业态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通过加大5G网络商业应用覆盖等,积极鼓励智慧商业模式发展,如北京坊商圈打造全球首个“5G+虚拟现实”智慧商圈,实现商圈内三维实景步行导航。

四是平台型和共享型消费新业态。外卖配送、网约车、即时速递、共享住宿等新业态持续快速发展,助力释放消费潜力和提升生活品质。外卖配送提供了除在家做饭和堂食外的第三种餐饮消费选择,网约车为出行消费提供新方式。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外卖用户规模已经达到5.44亿人,外卖占全国餐饮收入的比重约21.4%;网约车用户规模已达到4.53亿人。

新型消费契合了居民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和品质型消费快速升级的趋势,与传统消费相比具有较强创新性、成长性和适配性,为中长期增长创造了新空间,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深度融合性。线上与线下、业态与场景的融合发展是新型消费的典型特征之一。线上下单和预订,线下体验和配送越来越普遍,线上线下融合消费日益成为主导消费模式。“文旅+购物”“文旅+康养”“娱乐+购物”等消费业态的跨界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二是配置高效性。新型消费通过促进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更好匹配,实现消费资源的更高效配置。基于大数据,生产者可以及时响应消费需求新变化,营销、物流、支付等环节数字化推动供应链创新,使消费者需求得以有效满足。借助互联网,医疗资源可以实现跨时空优化配置,提升医疗服务消费的优质、可及和便利化程度。

三是发展持续性。依托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等,新型消费扩大了传统商品和服务消费可触达范围,有助于提升商品和服务使用价值、降低供给成本,既增加供给的丰富性、多样性,又促进消费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如共享型消费,借助“互联网+”,随时随地、批量复制服务成为可能,扩大了消费规模,也提升了服务业生产效率。

四是循环畅通性。新型消费在促进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畅通循环方面具有更突出优势。网络购物、智慧零售等使需求数据可追踪、可预测,推动柔性供应链发展,生产品类、规模和市场需求空间之间的匹配度更高。快递配送、即时零售等有助于推动流通环节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促进打通堵点、联接断点,提升流通效率。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王 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