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和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各地积极培育新型消费,取得显著成效。

北京培育消费新模式,打造智慧新生活。培育壮大“互联网+”消费新模式。通过完善网络零售、“互联网+流通”、跨境电商等政策体系,2021年全市限额以上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推进生活性服务业规范化、连锁化、便利化、品牌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每百万人拥有连锁便利店(社区超市)数量由2020年的282个增加到310个,推动130个便利店、书屋、药店进驻地铁站。开启数字化新生活,推动数字人民币落地冬奥场景40.3万个。

上海加强新型消费场景应用,培育数字商圈和直播电商基地,支持电商平台孵化网络新消费品牌,举办数字生活节暨双品网购节、11直播月等活动,提升新消费品牌影响力。2021年,上海全球新品首发季发布近3000款新品,全年开设各类品牌首店1078家,其中全球首店和亚洲首店14家,集中推出121个引领性本土品牌,上海140余家老字号集中亮相中华老字号数字博物馆,90个上海网络新消费品牌入围天猫TOP500新品牌。

广东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加快基础设施和载体建设,加大政策支持,提升发展环境,全面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广东稳步推进5G网络、数据中心和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将5G产业作为促进数字经济和新型消费发展的重要抓手。2021年,广东省新建5G基站4.67万座,累计建成17万座,约占全国八分之一。2021年广东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2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网上零售消费保持两位数增长,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增长22.5%。

天津依托便利的天津港口贸易资源,做好河、海、港、洋楼文章,推动文商旅融合,形成天津特色主题消费地标。2021年,天津举办海河国际消费季,突出线上线下结合、商旅文融合,推出遛一遛“游天津”系列活动,发布一批新品、开办一批首店、举办一批首展,优选传统老字号、特色产品,买全国、卖全国,体现“有节、有游、有展、有乐、有趣、有料”。

重庆全方位、全流程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加快促进数字经济与生产生活深度融合,塑造巴渝文化特色消费场景。推进实体商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2021年试点建设智慧商圈10个、智慧菜场30个。壮大“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业态,发展网上商场(店)、网上超市、网上餐厅、云家政、云旅游等业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创建,2021年全市农村网络零售额增长30.6%。

此外,浙江、四川、云南、湖南等地也纷纷推出培育新型消费的行动方案,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消费场景,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激发消费市场潜力。

从各地培育新型消费发展的举措看,形成了几方面经验可供借鉴。

一是创新驱动与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各类创新,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互联网和各类消费业态紧密融合,加快线上线下消费双向深度融合,深化商、旅、文、体等产业融合,促进新型消费蓬勃发展。二是加强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智能化技术集成创新应用,完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城乡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三是优化新型消费发展环境。加强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和政策支持力度,深化包容审慎和协同监管,健全服务标准体系,简化优化证照办理,强化财政支持、优化金融服务、完善劳动保障等政策。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副所长 关利欣)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