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第十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邓村乡王家垭的萧氏茶业集团“无人工厂”内,一名技术人员对三条智能化茶叶生产线进行巡查。“宜昌宜红茶”生产线的一端,集团董事长肖勇仔细地查看刚生产出的一批红茶产品,闻香味、看颜色,不时与工人交流。
“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与现代智能化生产融合的转型阶段,企业坚持探索用智能科技化制茶还原‘宜昌宜红茶’手工制作的本真。”肖勇说,作为非遗“宜昌宜红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他始终坚守对红茶制作的那份执念,在传承“宜昌宜红茶”古法工艺的基础上,不断革新红茶制作工艺,确保机制红茶无论是在汤色还是口感上都与传统手工红茶接近。
肖勇出生在夷陵区邓村乡,祖祖辈辈种茶制茶,而夷陵是“宜昌宜红茶”原产地和主产区。1985年,肖勇才14岁,带着对制茶的热爱,他随姑父王世坤在宜昌县红茶厂梅坪茶站学徒,学习精制红茶技艺。从1988年到1999年,肖勇先后经历了茶厂打工、在湖北应城和宜昌开设茶庄、在邓村乡后湾村开办红茶制茶厂,期间遭遇宜昌县红茶厂改制,于是他挑起了传承红茶制作技艺的重担。
多年来,肖勇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请教行业专家和学者,完整复原“宜昌宜红茶”的精细制作技艺。“红茶是一种完全发酵的茶叶,制茶工艺繁琐,制作过程十分讲究。”肖勇介绍,红茶采制包括采摘、初制、精制三个部分,初制上必须严格按照工艺要求加工,经历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步骤。其中萎凋、揉捻极难把控,时间、温度、湿度、力度等指标完全由制茶人凭经验掌控。而精制要经历筛选、练剔和成品3个工段,以及毛筛、抖筛、分筛、紧门、套筛、撩筛、切断、风选、机械拣剔、手工拣剔、补火、并堆、装箱l3道工序,最后包装为成品茶。
肖勇说,精制手工红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产量上不去,且品质不恒定,难以满足市场日益增长需求。2019年,他带领团队研发出“一种茶叶自动化生产线”专利技术,通过技术改造自主研发的世界顶级红茶生产线便应运而生,并在邓村乡王家垭建成全国首个“无人智能化生产工厂”,其生产线利用智能化、自动化传输和全流程化精准控制,将传统宜红茶制作技艺与清洁化、连续化、现代化工艺完美结合,让红茶制作中关键工艺在控温控湿条件下一气呵成,有效确保了茶黄素等功能成分稳定转化。
“有先进红茶生产线做支撑,现在红茶生产已经可以实现机械智能化量产,不仅质量得到保障,还有效满足了大量消费者对‘宜昌宜红茶’的需求。”肖勇介绍,企业结合“宜昌宜红茶”传统制茶工艺与现代智能制造科技,将传统工艺与世界最先进的自动化加工技术充分融合,让“宜昌宜红茶”重现了“兰花香、味鲜醇、冷后浑”的极致品质。
机制红茶的创新推广,推动了茶叶制作的标准化进程,“宜昌宜红茶”传统采制技术和加工出口标准沿用至今,是创新研发的典型样本和鲜活传承,具有科学价值。在肖勇看来,如今“宜昌宜红茶”非遗技艺已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老技艺,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制作技艺的创新,手工制茶技艺与机械智能化茶叶加工的完美融合能够更好的适应消费群体的多样化,加速红茶消费市场的良性发展。
(相关资料图)
历经20多年的发展,以肖勇为代表的“宜昌宜红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队伍,已形成掌握该项目的核心技艺传承人10多名。2020年,由萧氏集团传承和发扬的“宜昌宜红茶制作技艺”入选湖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今年5月26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肖勇被认定为省级非遗项目“宜昌宜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经济日报记者 柳洁 通讯员 张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