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平均体长60公分,单尾重量3斤以上……7月14日上午,在大连普兰店区皮口海域,200多尾鲟鱼被投放到海里的网箱中。
近年来,鲟鱼因其肉质厚实,口感鲜美,广受市场欢迎,特别是由鲟鱼卵加工制成的鱼子酱,在国际上享有“黑色黄金”之称。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鲟鱼养殖多在山区且全部为淡水养殖,由于淡水养殖的鲟鱼相对土腥味较重,生食时寄生虫感染的风险较大,鱼卵生产的鱼子酱品质也受到影响。
大连地处北纬39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季大连海水的最高温度在26-30度之间,非常适合鲟鱼生长。”大连昌盛源水产公司董事长姜旭告诉记者。“投放单尾2斤重的鲟鱼苗,当年就能长到8斤左右。”据了解,鲟鱼作为冷温性鱼类,海水咸化养殖后可有效增加其自身的肌肉弹性,提高呈味氨基酸含量,使其味道更鲜美。
据介绍,本次进入海洋牧场中的鲟鱼将依托5G数字化平台,结合分布式光伏发电,利用循环水处理、智慧型数字渔业等系统,采用先进的隔热保温技术,可根据鱼类生长需要,实时调控水环境参数,为鲟鱼生长创造最佳环境。
大连鑫玉龙公司董事长宋伟表示,通过“5G+海洋牧场”的实践应用,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养殖,有效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人力投入和劳动成本,提高了养殖的工作效率和产品产出,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节能减耗。“5G结合海洋牧场不仅可以缓解传统近海养殖带来的环境压力,还可以通过检测水文环境,减少养殖病害,提高以海参、鲟鱼为核心的渔业产品质量和产量,实现水产养殖的安全可控和产能经济最大化。”宋伟说。
大连普兰店区委书记周振雷表示,本次活动通过渔光互补的立体养殖新模式,推进辽参、鲟鱼、光伏“三大产业”有机融合,不断加强鲟鱼、辽参种源的引进开发、培育。未来,普兰店区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智能化、数字化养殖管理,建立产品评判标准体系,加快形成本土驯化、良种引进与繁育、种苗销售、生态养殖、精细加工的技术体系,推动鲟鱼、辽参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实现“一条鱼、一根参”到一个产业链的转化,力争3-5年内产值均达到百亿级,打造国内领先的现代海洋牧场经济示范区。
同日,农业农村部刺参种质资源场奠基仪式在普兰店平岛举行。据悉,该项目建成后可提高普兰店平岛刺参种群保有能力及刺参原良种基础种群保存能力,为区域性的刺参资源保存和科研开发平台的成立打下基础。
关键词: 海洋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