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历时四年,由中国建筑旗下中建三局参建的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机场正式投运。


(资料图片)

2018年2月,鄂州花湖机场获批建设。项目定位为货运枢纽、客运支线、公共平台、航空基地。总投资约330亿元的鄂州花湖机场,本期飞行区跑滑系统按满足2030年旅客吞吐量15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30万吨目标设计,航站区、转运中心按满足2025年旅客吞吐量1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45万吨目标设计。项目建成运营后,将成为全球又一个超级航空货运枢纽,从这里出发,1.5小时可覆盖全国90%经济圈,实现一夜达全国、隔日连世界。这里还将作为我国重要物资储配基地,显著提升我国应急救援能力。

中建三局作为主要参建单位,承接了走马湖水系治理、空管塔台、航站楼、货运站等6个工程,依靠领先的技术优势,职业化的项目管理团队和国际化的资源配置平台,助力鄂州花湖机场展翅腾飞。

科技赋能,建设“智慧”机场

作为中国民航局首批“四型机场”示范项目和住建部信息化改革试点项目,“智慧”始终贯穿在鄂州花湖机场建设的全过程。在机场塔台、航站楼、货运站的建设上,项目坚持全阶段、全专业、全业务、全参与的核心原则,以BIM为主导,先建模后开工,通过一套模型实现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数字孪生交付目标。

89米高的梅花造型塔台,是机场最高建筑,也是指挥调度飞机的大脑。其整体外形呈六个对称形花瓣,为保证“花茎”与“花瓣”吊装、安装的平整度,项目团队通过BIM对6块巨型钢模板的预埋件实施精准定位和模拟预演,不断优化设计,并采用多点吊装法,最终轻松实现“花茎”与“花瓣”在空中转体和就位。同时,也因BIM技术在机场首个开工主体工程——空管塔台中的成功应用,中建三局成为第一个交付BIM模型的施工单位,充分起到了BIM“样板领路”打造智慧机场的创新引领作用。

在走马湖水系治理、航站楼及货运站的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搭设专业化的智慧工地平台,包括数字工地管理系统、数字化监控管理系统、数字精确测量等,并通过安装定位装置和传感器,大胆探索“无人驾驶”、“无人监控”、“智能抽水”等,实现对现场600余台作业设备数字化监管。

目前,中建三局鄂州花湖机场系列项目的BIM成果已获评中国建筑业协会建设工程BIM大赛一类成果、湖北省建设工程BIM大赛综合应用类一等奖、全国“创新杯”二等奖及BSI全球openBIM大奖赛荣誉提名大奖等。

品质管理,建设“高效”机场

走马湖水系治理工程是花湖机场的基础工程。建设者们需要在占地11.84平方公里的区域里进行水治理和场平作业,其中湖区及鱼塘的面积约4.27平方公里,淤泥平均厚度达5米,最深处17米。

面对如此复杂的软基处理工程,项目举办了4次劳动竞赛,成立了6支党员突击队和2支青年突击队,进场后不到3个月就创造了“4321”的施工速度——43天完成项目临建、32天完成6公里便道拉通、21天完成600米导流渠过水、11天完成1号山清表,以拼闯争先的状态,全速上演现实版的“精卫填海”,实现走马湖1标工程率先移交,为机场主体工程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在机场净空区碍航山体降高工程中,为保障机场首次试飞顺利开展,中建三局要在6个月的极限工期里,将横在机场红线外的三座山体,集体削成最低点23.5米、最高点67.4米的斜面地形,土石方总量高达4887万吨,是鄂州市有史以来都没有过的土石方工程。项目团队发扬争先品格,调度各类挖机、运输车等施工机械1300多台,人停机不停,24小时连续施工,仅用166天完成了三座山的施工任务,比预计完成时间提前整整46天,在鄂州这片土地刷新了“三局速度”。(经济日报记者 柳洁)

7月17日,由中建三局参建的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湖北鄂州花湖机场正式投运。王锦旗摄

7月17日,由中建三局参建的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湖北鄂州花湖机场正式投运。王锦旗摄

湖北鄂州花湖机场校飞成功。胡战军摄

关键词: 中建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