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详情


(资料图片)

“我们现在万亩番茄产业园区的种植户户均纯收入达到10万元/年,人均纯收入3.6万元/年,一年赚大几十万元的种植户大有人在。现在这些大种植户买房买车基本都能全款,我们上班族还得还房贷、车贷。”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大城子镇党委副书记李晓平指着身后的万亩番茄产业园区笑着说道。

图为大城子镇里的万亩番茄产业园区。(本报记者 余健摄)

收入高是有来由的。李晓平告诉记者,大城子镇地貌有“三分川六分山一分田”的说法,人均耕地面积非常少,自古以来就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因此在当地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的过程中,老百姓的接受度很高,相关技术学习起来也很快。“我们的设施农业从2000年开始发展起来,2013年由零星建棚向小区化建设转变。尤其在2016年宁城县委县政府出台了设施农业发展规模、补贴资金额度、目标考核分值‘三个不设上限’政策,更是让我镇的设施农业发展搭上了快车,我们的设施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大踏步前进。”李晓平告诉记者,由于品质好、耐储运,大城子镇设施农业生产出来的番茄价格一般比普通番茄价格高一些,但是依然是供不应求,不愁订单。

宁城县是农业大县,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带,西部山峦起伏、中部丘陵广阔、沿河平川狭长,构成了“五山四丘一分川”的地貌特征。全年光照时间充足,冬季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昼夜温差大,具有适宜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的自然气候条件。此外,宁城县还是内蒙古距出海港口最近的地区,具有背靠东三省,面对京津冀的区位优势。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截至2021年末,宁城县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51.5万亩,年产各类优质蔬菜122万吨。全县现有万亩以上高标准日光温室园区8处,千亩日光温室园区64处,形成了南部黄瓜、北部番茄、中部辣椒和圆茄、东部韭菜、西部食用菌以及大樱桃等特色种植为补充的设施农业发展格局。同时,建有贮藏窖、冷藏库47处,果蔬产地批发市场6处,与首农集团、新发地市场、上海江桥市场、盒马鲜生、京东物流、天津食品集团等1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

记者眼前的万亩番茄产业园区就是高标准日光温室园区之一。据介绍,该园区面积达到2.6万亩,建成日光温室4500栋,园区内有番茄交易市场3处、注册合作组织32家,从业农户2500余户,园区年产番茄7万吨,实现产值3.5亿元,纯效益2.7亿元。产品远销京津冀、东三省、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大中城市。“目前我们园区有产业工人80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500多人,成长起来的‘田秀才’‘土专家’也有300余名。普通产业工人的时薪在15元达到18元之间,分拣包装工人的工资还高些。此外,大城子镇也成为设施番茄种植技术的人才输出基地,他们在外地的月工资大都能达到一万元以上。”李晓平说。

随着设施农业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土壤板结化盐碱化、土传病虫害等问题逐渐凸显,为解决以上难题,2020年大城子镇引入智慧农业模式,开始探索现代化农业、数字化农业,采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智慧农业解决方案,新的技术开始打破土地、水肥等对设施农业产业的限制。

李晓平告诉记者,大城子镇智慧农业示范园区项目由南京丰码科技有限公司承建运营。项目一期工程投入扶贫资金1352万元,建成智能化日光温室12栋、大跨度无后墙生态温室2栋、连栋塑料大棚4栋以及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中心等配套厂房。二期工程投入资金3500万元,新建生产温室54座,生产总面积5.3万平方米。

宁城县委常委、副县长杨磊介绍,为加快当地设施农业提档升级,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延链、补链、稳链、强链,在产业前段,宁城县正在建设安信数字种苗工厂、齐家营子村苗场二期、五化镇高标准育苗场等项目,年内新增育苗能力3亿株;在产业末端,与北京吉奥、中京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内蒙古丝路飞)和北京金丰餐饮预制菜加工厂等加工项目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北京吉奥净菜加工项目正在办理立项等手续,计划今年9月末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9月30日建成试生产。“这些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推进当地设施农业发展,增加众多就业机会,与此同时,部分项目还将通过订单合作等方式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杨磊说。

关键词: 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