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脚下长江滚滚东流“触手可及”,沿途刀刻斧凿般的绝崖峭壁映入眼帘……近日,中国电科承建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体验三峡”数字展厅对外试开放,借助数字技术,观众在此可观览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历史遗迹。
“‘体验三峡’数字展厅建成,标志着三峡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总体完工,运用现代科技保护、利用、展示文物,让它们展现新魅力,焕发新光彩。”电科声光电技术专家表示,项目包括文物数字化资源库、三峡文化知识图谱、“体验三峡”数字展厅,推进馆藏出土文物及地下发掘和地面保护过程研究成果数字化,已归档数字化文物1600余件套。
“知识图谱好比庞大的知识网,包含三峡绝大多数人物、地点、物件等实体,囊括每个实体相关属性。”技术专家表示,结合知识图谱研究成果,“体验三峡”数字展厅运用“多媒体+动画+实景+互动”方式,营造出三峡沿途地形地貌的临场感和氛围感。如今,走进“体验三峡”数字展厅大门,分层立体的剪影把山水、建筑、书画等元素组合成一副气势磅礴的画卷;畅游沉浸投影区域,写意水墨山水画面配合动态投影,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乘船畅游的飒爽,并与三峡文物“跨时空”交互,在感官的刺激和文化的浸润中,可以更好体悟、传播三峡文化。
信息技术无疑是文物和文化遗产最好的“活化剂”。
兽面凤鸟纹玉方座、大型青铜立人神兽……高科技助力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让文物出土不再“受伤”。据介绍,电科声光电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研发多功能考古发掘集成平台,设立现场考古实验室,使考古工作者可以通过电子显微镜、三维激光扫描和高光谱扫描等设备,完成从肉眼可见信息到不可见信息的综合提取,第一时间发现、记录、提取文物和遗址中的多学科信息,更好地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实现考古出土文物与文物保护的无缝对接。
文物承载着灿烂的文明,跃动着民族的根脉。中国电科表示,将继续发挥信息技术“活化剂”作用,智慧赋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让公众更好地触摸过往、感知历史,助力中华文明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经济日报记者 沈慧)
关键词: 数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