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7月27日,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外汇局北京外汇管理部举行2022年金融助企纾困、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在发布会上,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资本项目管理处处长段爽丽介绍,为便利跨国公司全球统筹调配资金。2021年3月,在外汇局支持下,北京率先在全国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打通企业境内外多币种融资通道,支持大型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全球或区域资金管理中心。试点以来,5家试点企业共办理业务5000余笔,跨境收支总额超过280亿美元,累计节约成本7600余万元人民币。
段爽丽表示,近期,将进一步扩大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支持北京总部经济发展。
为深入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支持企业跨境融资,5月31日,外汇局发布《关于支持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开展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的通知》(汇发〔2022〕16号)。根据该通知,北京地区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可在不超过等值1000万美元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
段爽丽介绍,该政策是中关村示范区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政策的升级,早在2017年,在外汇局支持下,中关村示范区在全国率先实施50万美元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此后,为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关村企业跨境融资,2018年、2020年政策两次升级,升级后海淀园外债便利化试点额度为1000万美元,其他园区试点额度为500万美元。
与原政策相比,新政策一是扩大了试点地区,从中关村一区16园推广至北京全域;二是扩展试点主体类型,在高新技术企业试点的基础上新增“专精特新”企业;三是提高试点额度,将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便利化额度统一提高至等值1000万美元。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共有82家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政策办理跨境融资57.55亿美元,其中有7家“专精特新”企业办理跨境融资便利化业务4.04亿美元。段爽丽表示,新的政策将进一步拓宽企业跨境融资渠道,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陈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