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市大亚湾核电基地技能训练中心,刚从大修现场回来的陈永伟与记者谈起技术问题头头是道。这位中等个头、身形消瘦的“85后”工程师是同事眼中的青年学霸、技能高手,也是实用工具发明家和科技创新领军人。


(资料图)

凭借精湛的核电维修技术,陈永伟先后荣获“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2021杰出自动化工程师奖”“中国电力工业设备管理核电仪控首席专家”等荣誉称号,并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系好“第一粒扣子”

2009年7月,浙江大学电气学院自动化专业毕业的陈永伟进入中广核核电运营公司仪表计算机部工作。

“刚入职时,师傅的一封邮件令我印象非常深刻。”陈永伟回忆说,师傅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他觉得很简单,便快速提交了答案。隔天,他就收到了师傅的邮件,与他提交的答案相差甚远,这无疑给年轻气盛的陈永伟泼了一盆冷水,他顿时觉得无地自容。“学习就像穿衣扣扣子,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后面的扣子也会跟着扣错。”陈永伟说,他将这封邮件保留下来,用来提醒自己要认真钻研各种技术难题。

此后,陈永伟便养成了严谨细致的工作习惯。无论多不起眼的技术问题,他都会追本溯源,直到问题解决。

陈永伟负责的是核电站大大小小1万多个仪表盘的维修测量工作。一次,一个小小的数据异常引起了他的注意。这项数据来自核电站主控室中用于累计补硼溶液的计数器。“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装置,一般运行相对稳定,不容易引起维修人员注意。因为计数器是进口产品,大家也不清楚其背后的运行逻辑。”陈永伟解释说,“对于核电站运行来说,一次小小的数据错误都可能诱发重大安全事故。我必须把它的运行原理搞清楚。”

计数器虽小,里面却涉及20多个子菜单。为搞清楚每个子菜单,他用心查找学习相关资料,综合分析每一项计数运算逻辑。最终,他在技术报告中清晰绘制出每个子菜单和每个设置面板,为日后设备运维提供了详实的技术参照。

“核电运维涉及成千上万种设备,每个小部件都涉及多种运行原理,需要综合运用多门类跨学科知识,才能完全搞明白。”陈永伟说。

勇闯技术难关

一直以来,推进核电设备国产化对我国核电站建设与核电技术发展意义重大。

2017年,已经工作7年的陈永伟在核电维修方面有了一定技术积累,“这时,我开始尝试创新,希望实现技术突破。”同年,大亚湾和岭澳核电站重要的反应堆保护和控制系统,采用的都是国外进口板件,不仅价格昂贵,关键技术也受制于人。为了破解“卡脖子”难题,陈永伟及其项目组成员着手启动该系统板件国产化项目。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无到有进行摸索。我们联合集团内的兄弟单位共同推进项目,先制定目标,然后建立实施细则,从技术研发到生产应用一步步去推动。”陈永伟说,这个项目涉及30多种板件,每块板件从实验样品到实际应用需要经过无数次测试论证,以保证其安全、可靠。项目团队经过3年技术攻关,从电路图的设计绘制、元器件的老化筛选,到板件生产组装、功能调试鉴定、烤机测试试用,全部实现自主化。从国外采购一台反应堆保护通道试验台的费用高达2000万元,而经过陈永伟改造后的试验台成本不到进口设备的十分之一。

“这个过程虽然艰辛,对我们来说却非常值得。技术创新就是需要一点点积累。”陈永伟说。

在不断地学习摸索中,陈永伟从一个维修技师逐渐成长为创新能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已经成为陈永伟的工作原则之一。2018年,在堆芯水位监测系统一回路压力平台试验时,陈永伟有了新的技术困惑。按照原有程序,需要启动反应堆冷却剂泵进行升温,试验过程仅需10分钟,为这10分钟却要提前升温2小时。

“我们必须等2小时升温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这2小时的等待真有必要吗?”带着问题,陈永伟努力寻找解决办法。为了研究清楚温度因素对试验的影响,陈永伟进行了详细的理论研究和验证。“论证过程中,涉及非常多变量,无法通过常规计算完成。”为此,陈永伟通过计算机建模分析,仅其中一个公式就打印了32页。为保证推导结果无误,他不仅要对每一步计算结果进行反复验证,还要搜集大量实际工程数据开展仿真验证,一年后,终于证明温度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陈永伟提出的堆芯冷却剂监测系统试验方法优化及改进方案,在大亚湾6台核电机组得到应用,有效提高了设备验证可靠性,保证了核电机组的安全运行,同时节约了机组大修工期,提高了发电量。

潜心钻研技艺

反应堆堆芯是核电站的心脏,在充满冷却剂的液体环境中运行,由于包裹着厚厚的金属壁,它的运行状态只能通过传感器来反映。

传感器膜片的精准定位,是反应堆堆芯维护最重要的工艺之一,由于膜片处于密封状态,肉眼无法观察,只能通过两根高度差只有0.5毫米的小针进行定位,过程中需要双手协调精准配合。“为了达到操作精度,我要蹲着练习,刚开始蹲两分钟都受不了,现在可以蹲半个小时,时间长了,手会形成肌肉记忆。”陈永伟说。

陈永伟每天下班后,还会挤出两个多小时学习研究。“我喜欢在一线寻找各种设备问题,再将问题罗列出来,进行系统梳理,寻找最优解。”陈永伟说,他在每一次技术攻关后,还会撰写一份详实的技术报告。

陈永伟不仅练就了多种工作技能,还在国内外核科学技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3部,申请及获得专利76项,获全国性行业协会、中广核及公司科技进步奖37项。

他扎根核电维修一线,凭借一股子钻劲,解决了众多核电设备运维难题,提出及实施优化改进项目39项,累计处理及解决技术疑难问题100余项,极大地提升了核安全性能。他发明的16项智能化工具,广泛应用于中广核20余台核电机组,通过科技创新累计创造价值2.33亿元。面对技术封锁和出口限制,他着力推进重点技术攻关,实现关键重要设备国产化36项。

陈永伟常说,“一件事坚持做10年,就一定会光彩夺目”。如今,他的科研成果被应用于核电站的各项维修中。 (经济日报记者 杨阳腾)

关键词: 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