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当下,秋粮丰收在望。在山东省禹城市辛店镇种粮大户孙红旗的大田里,一株株粗壮的玉米秸秆上果实饱满,一颗颗豆粒挤满豆荚,处处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咱靠种地也能成‘状元’。”被评为德州“粮王”的孙红旗说。作为辛店镇洪旗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擅长研究土地墒情,灵活采用增施沼渣沼液、镇压保墒等方法,使小麦亩产达到816.7公斤,成为种粮能手。

“乡村人才面广量大,有许多像孙红旗这样的‘土专家’没有被发现,只有把底子摸清,才能培养更多‘领头雁’。”禹城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室主任孙义栋介绍。通过打造“一横一纵一交叉”乡村人才发现体系,依靠职能部门横向寻访、镇村纵向挖掘、农村区域党建共同体交叉推荐等方式,全市共掌握发展带头人、种养能手、文化名人等乡村实用人才2.7万人,并逐步完善信息,加强精准培养,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

莒镇村民王小明,是全国农业技术能手、山东省技术能手、德州市十佳新型职业农民,创办的向明农机合作社,现已成为省级示范社,为周边6万余亩土地提供农机服务。王小明说,“我开始只是对机械感兴趣,后来在政府部门推荐鼓励下,通过参加技能大赛”。

据了解,禹城市每年举办乡村振兴技能大赛、农民工技能大赛,获奖人才积极推荐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比赛,打通人才学习成长渠道。同时,大力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坚持以实际论英雄、以贡献辨人才,破除“唯帽子”“唯学历”倾向,每年在乡土人才中评选“乡村振兴之星”20名,评定农民农艺师30余名,培养高素质农民400名以上;探索举办农民大学,计划3年培养200余名农民大学生。“青年人才是乡村振兴最宝贵财富,我们通过出台大学生补贴、技能人才补贴等政策举措,帮助他们成才、成就事业,持续涵养乡村人才‘源头活水’”,禹城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张立国说。

在厚植本土人才“进修田”的同时,禹城市注重打造返乡人才、外来专家的“事业田”。通过密切与在外大学生联系,评选授牌“博士村”3个、“硕士村”14个、“博士之家”“硕士之家”1336个;建立11个返乡创业园,吸引530余名“五类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就业8300余人。今年,聚焦粮食安全等重大战略需求,引进农业领域科技人才20余名。组建四川农业大学雍太文、山东农业大学刘鑫、德州农科院高凤菊3个专家团队,开展育种、机械化等试验,推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3.46万亩,让人才把“论文”写到了禹城田地里。

近年来,禹城市持续推动资源下沉,支持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建成1个市级、11个镇级、726个村级就业服务中心(站),每年为乡村人才提供就业岗位上万个;在房寺镇、伦镇成立镇级行政审批分局(分中心),乡村创业人才在“家门口”即可极速办理210项行政审批事项。面向符合条件的乡村人才颁发“糖城英才卡”,人才持卡可享受医疗保健、子女入学、消费折扣等专属服务。每年举办科技人才大会、农民丰收节,集中表彰奖励“返乡创业之星”“禹城粮王”等,对先进事迹进行集中展播,持续营造尊重、支持、重视乡土人才的社会氛围,真正让乡土人才“香起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