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山东潍坊昌邑市海洋牧场与三峡海上风电融合试验示范项目全部风机吊装完成,即将并网发电;广东海大北方现代生态养殖示范园内,一辆辆虾苗运输车正整装待发,准备发往全国各地;柳疃镇青阜村秋粮再获丰收,昔日盐碱地已经成为吨粮田……山东潍坊昌邑市正以“三色经济”闯出发展新路。

今年以来,昌邑市坚持发展以新能源产业为主的“绿色经济”、以海洋渔业为主的“蓝色经济”、以盐碱地改良及现代农业为代表的“金色经济”,汇聚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

10月31日8时18分,随着最后一台风机叶轮与发电机精准对接,昌邑市海洋牧场与三峡300兆瓦海上风电融合试验示范项目全部风机吊装完成,即将并网发电。该项目是全国首个“风光渔”同场海上风电项目,同时也是首个融合发展的新能源产业示范样板,建成后年均发电量9.3亿千瓦时,与相同发电量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相比,每年可节约标煤约28.8万吨。


【资料图】

随着该市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华电、中国华能、三峡新能源、国华能源等一批“国字号”“央字头”企业聚首昌邑北部“盐碱滩”,形成了风电、光伏、生物质等新能源全业态发展格局。预计到“十四五”末,昌邑新能源总装机容量可达140万千瓦,总发电量可达36亿千瓦时。

截至目前,该市新能源企业发展至170余家,已建成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55.2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容量19.7万千瓦,光伏装机容量34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1.5万千瓦。新能源合计年均发电量约7亿千瓦时,占该市全社会用电量的10%以上。

走进位于昌邑市的海大集团北方现代生态养殖示范园区的养殖车间,24个标准化养殖池塘整齐划一、排列开来,气动进水阀、气动排水阀、自动喂食系统、过滤设备和生化反应池等一系列先进设施共同构建了智能化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新模式。与传统养殖相比,喂养更智能、生长环境更整洁、养殖水循环利用,可节约用水量80%。目前,昌邑市已建成国内单体容量最大的工厂化渔业园区,在北方率先实现全年不间断市场活虾供应。

传统露天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1亩地一年只能养殖一茬,产量1000斤左右,而现在用大棚工厂化养殖,打破了露天养殖受季节、温度、湿度、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的限制,实现养殖全年无休,一亩地水面每年产出近5万斤。

目前,该市建成工厂化养殖大棚450多个、养殖面积50万平方米,建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5个,成为山东省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养殖基地。今年上半年,该市水产品总产量4.2万吨,渔业总产值22.2亿元。

初冬时节,走进昌邑市柳疃镇青阜村,一望无垠的绿色麦田彰显出无限生机。“通过近几年的盐碱地治理,土地状况日益好转,现在的产量与良田已几近持平,难以想象昔日白茫茫的盐碱滩能获得这么大的改观。”青阜农业综合体负责人、青阜村村主任孙德东难掩心中的喜悦。

昌邑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机遇、深度融入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因地制宜、改革创新。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系统方案,形成行之有效的盐碱地改良“六步法”,即通过引水蓄水、提取卤水、深翻土地、淡水压碱、作物吸盐、培育良种六个步骤,有效破解水、土、种等瓶颈制约,让之前的撂荒地焕发勃勃生机。针对盐碱地严重缺水实际,铺设灌溉管道51公里,修建蓄水库37个,将潍河水和雨季降水收集到水库,充分满足盐碱地改良用水需求。同时采取提取利用盐碱地地下卤水、变传统翻土10—15公分为深翻70公分等手段,改善盐碱地状况。建立“苜蓿-棉花-粮食作物”种植模式,依靠耐盐碱作物的生长充分吸收土壤中的盐碱成分,从而使盐碱地变为可种植普通作物的优质地。联合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耐盐碱农作物选育,成功培育山农38等一批农作物耐盐碱新品种,以良种繁育助力盐碱地改良。

目前该市盐碱地改良面积超过10万亩,土壤含盐量从10‰以上降到3‰以下,粮食亩产量从不足500斤跃升至近3000斤,在北部沿海建立的青阜农业综合体,已发展成为山东土地经营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基础设施配套最全的现代农业项目。

关键词: 山东昌邑 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