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在河南商丘睢县制鞋产业园内,京威、鸿源、鑫耐步等7家制鞋企业鳞次相接。各个生产车间飞车走线,生产繁忙。
“目前该园区设有生产加工、商贸物流、公共服务和生活配套服务等4大功能分区,新建厂房全部按照4层标准化建设,现入驻制鞋及鞋材企业16家、制鞋成型线30条,员工3200人,年总产能超2000万双。这些企业在此集中孵化后,待生产规模扩大发展时,再外出选址建厂。”睢县自然资源局局长李保刚介绍。
【资料图】
近年来,睢县在产业集聚区土地使用中,以严控用地指标和盘活存量低效利用为主要抓手,积极探索“节约集约” 新路径全力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实现了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
该县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科学编制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规划。
——成立规划编制领导组,确定了产业集聚区用地规模、结构、布局以及各类设施配建标准,建立健全规划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充分保障了产业发展用地;
——推行“按规招商”政策,严格控制用地指标,明确规定进驻产业集聚区的工业项目投资强度每亩不得低于260万元;
——实施“筑巢引凤”行动,打造孵化发展平台,由县发投公司投资,高规格建设的睢县制鞋产业园、雄安制鞋产业园、三台制鞋产业园等,全面推行小项目落户园区,集中孵化发展,实现企业“入驻即生产”。
既节省了用地指标,又有效减轻了小微企业的资金压力,使1亩土地发挥了4亩土地的作用,仅雄安制鞋产业园就节约土地1000余亩。
该县及时出台了《睢县产业集聚区用地提质增效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组建开发区管委会、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等单位联席会议,建成了政府买单、企业共享的区域评估制度框架和管理体系。
全面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根据该县制鞋及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特点,分区域、分行业制定了“标准地”各项控制性指标。全面落实“标准地出让+代办”制度,实现了企业“最多跑一次”,“拿地即开工”。
同时,该县在配套区建设上,采用“工业邻里中心”模式,按照“城市客厅”的标准,规划建设市民中心、商务酒店、体育公园、医疗健康综合楼和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等综合服务设施,既减少了各企业重复投资,又提高了开发区用地节约集约水平。
为盘活低效存量土地,该县创新发展理念,组织专班对开发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分类建立了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低效利用等用地台账,逐宗进行分析研判,集中拆除了一批已经省政府批准征收的原村盘占地,达到了“三通一平”出让条件。
近期该县共成功出让批而未供土地4宗、盘活存量建设用地468亩。
为提升开发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该县实施“腾笼换鸟”计划,积极引导整合有限土地资源,推进低效利用土地再开发,引入市场机制,有偿收回早期入驻的科技含量低、土地利用率低、产值低,占用资源多的“三低一多”企业。
“占地150亩,总投资10亿元的三台制鞋产业园项目,盘活了一些早期入驻的低效存量土地;占地136亩的河南襄玉园蛋品科技有限公司则是盘活的生产设备落后,一直处于停产状态的河南冠益管业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地上附着物。”睢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李剑飞介绍,不断优化政策体系、完善网格化监管平台、严格奖惩机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全员参与、上下联动”的耕地保护格局,筑牢耕地红线,加大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力度,全面推动睢县开发区用地提质增效。
截至目前,开发区内已入驻制鞋及鞋材企业427家,产能突破3亿双;入驻电子信息企业27家,电子信息产能突破3亿件(套)。
图为睢县产业集聚区。甄林摄
图为航拍睢县产业集聚区内的河南嘉鸿鞋业有限公司。甄林摄
图为河南嘉鸿鞋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赶制订单。甄林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