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每个月工资有3000元以上,实现了顾家挣钱两不误,工作也比较轻松,俺很满意!”12月19日,在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褚庙刘贾村昊迪塑料制品加工车间内,脱贫户张翠莲和工人们一道正操作机器,开足马力赶制一批新的订单,只见全自动注塑机不一会儿就加工出一个塑料筐,数千只可以装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塑料筐堆满了大半个车间。


(相关资料图)

今年年初,张翠莲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进入车间就业,成为一名注塑工人,每天从事简单的塑料筐质检工作。与她一样,在该车间务工的本村脱贫户有5人,普通村民有33人,他们每月平均工资在3200元左右。

据了解,2018年,褚庙乡政府通过申请财政资金建成这个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的产业车间。当年5月,返乡创业人员董玲租赁该车间,注册了“民权县昊迪塑料制品加工厂”,主要生产鸡蛋筐、蔬菜水果筐等周转筐,发展前景广阔,工厂每年支付给村里2万元租金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订单多时能带动附近村庄50多名群众就业。

“这几年订单不断增加,在车间从事加工生产的村民并不需要很专业的技能,工作强度也不大,很适合村民在农闲时前来务工,增加一份额外收入。”董玲说,在当地政府的指导和带领下,工厂现在发展得越来越好。

“我们把产业车间建在家门口,让群众变成产业工人,实现‘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帮助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增加收入。”褚庙乡党委书记刘相伟说,自2018年以来,该乡持续发挥乡村产业车间等就业载体作用,延续优化支持政策,提高吸纳就业能力,为附近群众创造更多家门口就业机会,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

“把企业搬到村里,让老百姓既能管好自己的果园、菜园,又可利用空余时间进企业进车间务工挣钱,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来源,可谓一举多得。”褚庙乡刘贾村党支部书记王守珍则说。

“小车间”不仅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更推动了村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褚庙乡已建成并运营产业车间6个,涉及服装制品、木材加工、塑料制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每个车间吸纳就业20—50人,人均月收入达到3500元。

为确保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民权县主动与企业对接,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全面落实就业帮扶车间带动脱贫人口就业奖补、技能培训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积极帮助解决建设过程中资金紧、用工难、用地难等问题,为产业车间快速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生产车间内脱贫户张翠莲正在进行作业。张菡摄

塑料筐产品。张菡摄

工人正在将成品装车发往山东。张菡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