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2月21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霍州窑发现近50年来开展的第一次考古发掘成果,陈村金元时期瓷窑址首次发掘,第一次科学地建立了霍州窑业历史的标尺片段,揭露出金代、元代、明代的窑炉和作坊等制瓷遗存,出土了大量窑具及瓷片标本。项目负责人刘岩表示,霍州窑作为山西地区金元时期生产瓷器的代表性窑场,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霍州窑位于山西霍州市白龙镇陈村,汾河西岸台地的前缘地带。这次考古调查约40万平方米,调查各类院落、地块等325处,基本上掌握了陈村窑址分布情况,房屋地块归属等信息,大体了解了窑业遗存堆积性质和分布规律。2022年8月下旬考古发掘正式开展,目前发掘面积共计300平方米,分为4个地点。在金代、元代遗存的发现F20地块,清理出窑炉(残)3座,灰坑13个,灶4个,主体为金代制瓷作坊和元代窑炉遗存。主要收获是元代窑炉,为生土平台上掏挖的馒头窑,仅存窑床以下的弧形火膛及土坑竖穴式通风道。出土遗物以细白瓷为主,兼有少量粗白瓷和黑釉瓷,另有匣钵、支顶钵、垫饼、支具等窑具。其中细白瓷器型有盏、碗、浅盘、盖钵、罐、玉壶春等,器物大部分为素面,装饰以器内印花为主。印花题材丰富多样,主要有水波禽鸟、缠枝花卉、蝴蝶花卉、莲花童子、鱼纹、天马、兔子等,器心大部分由团花图案组成。装烧方法以涩圈覆烧,五粒泥浆粘钉为主流,另有少量三叉形支钉。粗白瓷基本为素面,可辨器型有碗、大盘和枕等,涩圈支烧为主流装烧方法。

据介绍,2022年考古队通过详细的调查、勘探工作建立起来的遗址档案,明确了陈村窑址的保存状况和堆积性质,框定了窑址的分布范围,基本摸清了窑址窑业的分布、移动规律,为霍州窑址保护规划编制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在元代,北方地区大部分白瓷窑场生产普遍衰落的形势下,霍州窑以工艺精湛、造型薄俏的细白瓷制品而独领风骚,成为元代手工业门类中陶瓷手工业体系的标志性窑场和杰出代表。”刘岩告诉记者,自1975年发现以来,霍州窑从未开展过考古发掘工作。此次发掘为研究霍州窑的烧制历史、工艺技术、生产规模、经济形态、传承发展等提供了资料。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