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主要以国家医学中心为依托,发挥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作用,通过输出医院和试点地区政府合作举办独立医疗机构,提升区域整体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以区域医疗中心为核心,构建医疗服务网络,提升该区域内医疗卫生体系对特定病种的整体救治能力。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主要分为两个阶段:2019年10月至2022年3月,选择在河北、山西、辽宁、安徽、福建、河南、云南、新疆8个省区开展试点建设,启动了首批10个试点项目建设;2022年4月至今,新增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西、广西、海南、重庆、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宁夏12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纳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范围。截至2022年10月,我国已经设置了呼吸、中西医结合、老年、儿童、创伤、神经、传染等国家医学中心和儿童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2022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国家血液病医学中心和国家血液病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的通知,进一步引领医学科学发展和整体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近年来,我国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取得了显著成效,让优质医疗资源离老百姓更近,看病就医更方便。一是健全了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通过区域外优质医疗资源的输入,构建输入医院与区域医疗中心之间的一体化建设与整合机制,有利于增加区域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以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以下简称“云阜”)为例,作为国家首批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云阜加强与阜外医院的一体化建设,全面引进阜外医院的管理经验与医疗技术,实现了医疗质量、服务流程、人才规范化培养、信息、科研的一体化建设。同时,通过专家下沉、定期授课培训、建立云南省心血管疾病防控大数据库等方式,进一步发挥区域医疗中心在整个云南省心血管病医疗服务高质量供给中的作用。
二是推动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并在区域中形成示范效应。内部治理机制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重点。云阜通过整合科室职能,提升医院内部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采用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单病种付费等方式,改革内部绩效考核,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实现医院内部成本管理与有效控费;通过岗位管理、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实现了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云阜在内部治理过程中形成的人事薪酬、补偿机制、成本管理和控制等方面的管理机制和经验,能够在与区域内其他医疗机构交流、协作过程中进行推广,促进整个区域医疗机构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通过专科联盟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与区域中其他医疗机构在人员交流、技能培训、知识共享、医疗质量控制、管理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协作。云阜成功开展“云南省2020年基层心血管卫生人才能力提升项目”“2020年基层人才对口培养全脱产研修班”等项目,覆盖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份,形成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辐射和全方位的能力提升机制。
根据《有序扩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方案》,到“十四五”时期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任务应基本完成,优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重点病种治疗水平与全国先进水平的差距将显著缩小,全国范围内重点病种跨省、跨区域就医将大幅减少。这表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是我国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资源地区间分布公平性、医疗服务可及性、居民健康水平和满意度的重要改革,有利于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更均衡可及。
未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需要通过加强与区域内其他机构的协同,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与流动,进一步提升输出医院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之间管理、技术的一体化建设;通过紧密型城市医疗体、专科联盟建设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区域健康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通过筹资、人力、信息等方面的整合和资源共享,建立针对某种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高效协同的健康网络,同时输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管理机制与措施,提升整个区域医疗机构管理水平与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医院之间的协作,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如健康教育、针对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的供给,提升其在全民健康促进中的地位与作用;促进国家区域中心融入地区产业创新链条,提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医疗技术创新与推广、标准制定、健康管理服务供给的作用,创新健康管理技术与产业的发展模式,带动健康经济与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健康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卫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