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种了20多亩红薯,去年的收成不错。红薯亩产连年创新高,市场价格也不错,今年我家打算再多种些。”4月12日,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花庄镇长寺村村民张富根看着大棚里即将移栽的红薯苗开心地告诉记者。这两年,张富根靠着种红薯攒下了家底。“原来种红薯全靠经验,通过李海龙社长教的种植新方法,红薯产量不断增加,现在一年收入十多万元。”张富根告诉记者。

张富根口中的李海龙就是遂平县花庄镇长寺村汇美薯业农民合作社负责人。据了解,花庄镇长寺村村民李海龙高中毕业后曾外出务工,返乡后经商办过企业,10余年前,他选择做了一名新型职业农民,办起了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2021年响应国家号召,李海龙搞了2000亩红薯小麦复合间作种植。


(相关资料图)

“我们这里的土地含沙量高,村子一直就有种红薯的传统。以前种植规模小,品种单一,红薯的品质也不是很好。这几年,我们合作社不仅引进了新品种,而且还采用了新栽培方法,红薯的产量和品质都有明显提升。”李海龙一边指导群众栽种红薯苗一边说。

李海龙所说的红薯栽培新方法就是他自创的U型红薯栽培法。据李海龙介绍,根据基地栽苗要求,红薯苗移栽大田时先用手拿着红薯苗的上端,然后带点弧度,让整个苗子呈U型栽到土里,然后封土浇水,封土以后,把根部几公分露出来,通过日光照晒,苗子在土壤里不传染病毒,另外接触均匀,增质增产。

几年来,李海龙凭借自己摸索出来的U型红薯栽培法,有效提升了红薯产量。作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李海龙带动当地困难群众和留守妇女学习技术,种植无公害红薯、优质粮食,不仅让周边不少农户大幅增收,还解决了近千人次的就业问题。

“红薯种植现如今是村里的龙头产业,我们不仅种红薯,还培育红薯苗,现在周边种植户的红薯苗都出自我们合作社。”李海龙一脸自豪地说。

长寺村的红薯种植规模在不断扩大,村里的劳动力不足成了大问题。在村民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村“两委”组织把农户的土地流转给汇美薯业农民合作社。合作社购置了农机,统一种植、采收、销售。红薯种植效率提高了,节约了人力和物力。

为了扩大红薯种植的影响力,借着红薯丰收,长寺村每年秋天都会举办“红薯丰收节”,吸引城里人来到乡村田野、田间地头,体验丰收的快乐。

现在,李海龙种植的红薯名气越来越大,每到收获季节,收购商就会主动找上门来。不仅如此,长寺村的红薯销售还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通过网络直播,长寺村的红薯走向大江南北。

“以前,红薯销售比较困难,村民种植的积极性不高,现在不一样了,大家的积极性高涨,家家户户都想靠红薯种植增收。”李海龙说。

为了更好地推介长寺红薯品牌,村里延伸红薯产业链,带动周边乡村种植红薯,扩大种植规模,提升红薯产业档次,形成了集育苗、种植、采摘、加工、存储、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靠着红薯产业实现增收。

往日不起眼的小红薯,如今变成了长寺村致富的“金疙瘩”,成为推进产业振兴的新希望。“下一步,长寺村将依托现有优势,发展红薯食品深加工产业,把红薯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推动村集体和群众实现‘双增收’。”李海龙说。

乡村振兴,人才是支撑,李海龙只是遂平县乡村创业人才的一个缩影。遂平县委组织部人才办每年都会组织农技专家对各乡镇的乡村人才、高素质农民,种养植大户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国家政策、种养技术、经营管理方法等。

同时,还依托阳丰杰美葡萄庄园、领鑫农业,褚堂土豆种植合作社等50多家返乡创业基地,吸引1000余名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带动就业8000余人次。

“今年以来,遂平县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树立‘人才强县’‘人才强村’理念,积极挖掘培育各类乡村人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跟踪服务,典型引导,充分发挥他们‘领头雁’作用,全县形成了‘人才促进乡村发展,乡村发展吸纳更多人才’的良好氛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遂平县县长李振南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