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高校毕业生具有较好的文化素质基础,创业愿望强烈,创新思维活跃,勇于探索实践,善于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从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情况看,每年约几十万应届毕业生直接通过创业实现就业,每个创业项目还能直接带动更多人就业。虽然创业人数占应届毕业生总量的比例不是很高,但其引领和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鼓励支持毕业生创业并带动就业,既是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有效渠道,也是发挥我国人才优势推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创业活动是一项需要各种资源要素高度融合、创业者充分发挥创业精神的复杂社会活动。高校毕业生创业,具有一般创业活动的基本特点,也有突出特色,还面临一些特有问题,如创业自主意识和企业家精神核心要素尚不成熟,职业发展和长期规划尚不清晰、创业能力不足、创业资金等资源匮乏、创业项目选择困难、社会经验欠缺、对创办经营企业和市场环境的实际运行情况了解不深、家庭支持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等。创业维艰,不仅需要创业者个体的持续努力,也需要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和政策服务加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政策和服务支持,有利于鼓励和支持更多拥有创业愿望与创业实践的毕业生想创业、能创业、创成业,真正实现自己的创业和人生梦想。
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服务措施,持续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2021年《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和2022年《关于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的通知》,强化对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劳动者创业支持力度,基本形成了覆盖创业主体全对象、创业活动全要素、创业发展全过程的政策和服务体系框架,包括创业环境优化、创业主体培育、创业资源供给、创业活动服务、创业风险保障等,在不同层面和创业活动阶段,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针对性支持和服务。
营造优良创业环境,优化创业公共服务效能。大力发展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产业和新业态,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打造优质营商环境,优化敢闯敢创的良好创业生态,营造有利于各类创业者的宏观经济社会条件和治理环境。各地踊跃创建创业型城市,提出打造各式各样的“创响”品牌,营造青年创新创业氛围。相关职能部门、学校和机构组织开展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等,培育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搭建创业交流平台。
建立公共创业服务平台,构建一体化服务机制。建立公共创业服务标准,拓展创业服务内容,集聚各方优质创业服务资源,构建创业信息发布、业务咨询、能力培养、指导帮扶、孵化服务、融资支持、活动组织等一体化服务机制,强化培训、资金、场地、用工等政策扶持。建设完善各类公共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等载体,共享发布创业项目、孵化场地、仪器设备等信息,为毕业生与创业资源搭建资源整合平台。在公共服务上推行当场办、一次办、限时办、集中办、就近办、网上办、异地办等各种便捷服务方式,提升经营主体登记和服务便利程度。江西等地开辟高校毕业生创业担保贷款绿色通道,简化创业贷款审批流程及申请资料,推广移动端线上申办平台等为毕业生创业提供便捷服务。贵州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给予自主创业补贴、场所租赁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扶持,对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奖项目给予不同额度的无偿资助。云南出台加快提升创新创业活力政策,提出在2025年底前,实现省级以上双创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在省级本科院校全覆盖,对大学生、农民工、返乡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全覆盖。
打造贯穿创业全过程的创业服务链。以高校毕业生创业者和创业活动为对象,提供全过程针对性服务,提升毕业生创业能力和效果。在创业前,针对高校毕业生群体特征和创业活动特征,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实训、商业实战模拟等沉浸式体验活动,培育毕业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基础知识能力。江苏组织实施创业培训进高校、进职校、进技校“三进”活动,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在创业中和创业后,组织各种项目评选、路演、竞赛,开展创业能力培训,组织创业导师团队对毕业生进行分类指导,提供项目遴选、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资源整合、政策扶持、交流平台等支持。对创业后发展阶段的毕业生创业者“送上马、扶一程”,继续提供创业能力提升、创业导师指导、风险投资、信用贷款等支持,对创业遇挫或失败的创业者提供风险保障。多地组织实施创业培训“马兰花”赋能行动,为高校毕业生开展创业培训,针对不同创业阶段开展“创办你的企业”“改善你的企业”“扩大你的企业”培训,为毕业生实施创业行动、提高创业成功率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系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室主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