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这两天,山东东营市利津县北宋镇北宋村,麦浪翻滚,簌簌声有韵律地响起,仿佛奏出了丰收的凯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眼前曾是一片连野草都不长的盐碱地。

“这400多亩地的盐碱化程度很高,达到了10‰以上,个别地块甚至达到了17‰。我们综合利用多种措施,慢慢地把盐分降到了2‰左右,这才有了今年的大丰收。”利津县津瑞土地发展有限公司承担着全县盐碱地改良重任,该公司董事长付红军一边查看麦子长势,一边介绍道。

地下水含盐量大、PH值高是土壤盐碱化的重要原因,为了使盐碱地变成丰产田,利津县遵循“盐随水升,盐随水降”的水盐运动规律,把带有小孔的排碱暗管埋于地表以下0.8至1.5米的深度,结合灌溉淋洗将盐分排走,逐步降低土壤含盐量。同时,深挖截渗沟,配套强排措施,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的二次盐碱化。

盐碱地是贫瘠的代名词,“十年九不收”是它曾经的标签;盐碱地也是潜在的“新粮仓”,分布广、面积大是它鲜明的特点。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据统计,利津县盐碱地面积达4.35万亩,约占东营市盐碱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按照全县现阶段可改良面积约1.45万亩计算,可增加粮食产能1305万斤。近年来,利津县通过采取深耕松土、水利改造、因土施肥、选育作物等措施,积极推动盐碱地治理实践创新、路径创新、模式创新,不断探索总结,逐步打造出一条符合实际、具有特色、可复制推广的盐碱地综合利用之路。

今年,利津县计划投资2.6亿元,实施盐碱地治理项目13个,总建设规模2.8万亩,预计新增耕地5200余亩,新增粮食产能470余万公斤。再过几天,北宋村这片盐碱地小麦就将开镰收割,付红军预测平均亩产可达八百斤。他信心十足地说道:“我们将努力把盐碱地改良成优质土地,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应有力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