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国特色小镇起源于浙江,当时定义为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自2014年浙江“云栖小镇”模式在全国范围推广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等多部门从不同角度对特色小镇的衡量标准进行界定,先后发布10多个指导文件。2016年《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特色小镇主要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2018年《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首次明确了典型特色小镇基本条件:立足一定资源禀赋或产业基础,区别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利用3平方公里左右国土空间,其中建设用地1平方公里左右。
由此可见,特色小镇之“特”在于其既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以市场为主体,推进综合开发,创新推进乡镇经济发展的引擎。其具有细分高端的鲜明产业特色、产城人文融合的多元功能特征、集约高效的空间利用特点,是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新型发展空间,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当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抓手。
从特色小镇的类型看,国外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科技总部型小镇,例如美国的山景城,拥有谷歌、微软等企业,是美国人均收入最高的小镇之一;二是特色产业型小镇,例如被誉为世界香水之都的法国格拉斯小镇、以举办世界经济论坛会议而闻名的瑞士达沃斯小镇等;三是特色文化型小镇,例如西班牙“蓝精灵村”胡斯卡小镇、以剑桥大学为主要文化地标的英国剑桥小镇;等等。
在我国,特色小镇可分为产业集聚型、环境依赖型以及文创延伸型。产业集聚型特色小镇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依托当地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或者特色产业。例如山东济南中欧装备制造小镇、浙江杭州云栖小镇和萧山机器人小镇等。环境依赖型特色小镇主要集中于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基于特色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以及生态环境的观赏价值而建立。例如浙江的仙居神仙氧吧小镇、武义温泉小镇、建德航空小镇、萧山空港小镇、吉林长春双阳梅花鹿小镇、云南临沧博尚茶马古道小镇等。文创延伸型特色小镇主要集中于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地区,基于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或时代特征的文化内涵而建立。例如海南琼海大路农耕文明小镇、北京密云古北水镇、山西晋中平遥古城、广东新兴禅意小镇、浙江丽水长寿小镇等。
自2014年以来,我国特色小镇建设主要可分为以下阶段。2014年至2016年为试点阶段,由浙江提出并在当地进行特色小镇建设。2016年至2017年为示范阶段,各部委与地方政府密集出台相关政策。2017年至2019年为成熟阶段,包括理念模式、制度供给、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基础支撑水平逐渐提高,特色小镇建设基本规范化。2020年以来建设重点转入规范纠偏与健康发展引导,从注重数量逐步转向注重质量。对特色小镇清单进行动态调整,同时,清理清单外“特色小镇”,对此前已建设或命名的特色小镇进行全面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进行清理或更名,特别是重点对虚假虚拟的“特色小镇”进行了清理,各省份清单内特色小镇减少至1600个左右。其中有19个省份清单内的特色小镇数量少于50个,“少而精”导向初步形成。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