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一根藤条,千回百转。小到藤筐藤箱,大到藤椅藤藤桌各式家具。汉中藤编技艺传承千年,融入当地百姓生活。2021年,汉中藤编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9月7日,记者走进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非遗文化产业园内的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数十名工人们正埋头工作,一根根藤条在飞动的指尖密密相扣,一把把藤椅恰如春蚕吐丝般渐渐织就。
“要将一根根藤条变为藤具,需要蒸煮、剥皮、编织、打磨、上漆等20多项繁复工艺。而编制手法也极为讲究,不仅要让藤具结实耐用,还要工整美观。一把最简单的藤椅,就有平编、缠扣、鱼鳞编等20多种编法,好的藤编产品很难被机器完全替代,这就是我们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藤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公司董事长陈良顺介绍。
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产品涵盖室内外家具、室内外装饰装修、文创旅游工艺品、居家日用产品四大系列的300多种产品。经济日报记者 雷婷摄
目前良顺藤编公司产品已涵盖室内外家具、室内外装饰装修、文创旅游工艺品、居家日用产品四大系列的300多种产品,并申请10余项国家专利,平均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他们在多个电商平台开设网店,藤编棕编产品还漂洋过海,卖到国外。一些海外奢侈品品牌,看中非遗藤编的魅力,大批定制棕编小扇子等作为赠送客户的礼物。陈良顺指着一款藤椅向记者介绍,这把藤椅在海外市场可以卖到1.5万元人民币。
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直播间,主播正在介绍伴手礼扇子。经济日报记者 雷婷摄
近年来,南郑区积极传承推广“汉中藤编”非遗技艺,形成了藤编、竹编、棕编、扇编、草编“五编”特色产业。南郑区文旅局局长李果表示,通过积极探索“传承人领办龙头企业、手艺人参与合作社、勤快人组建家庭工坊”的联农带农致富、集体经济增收新模式,把“小手艺”聚到“大园区”,把“小营生”变成“大产业”,把“小手工”做成“大品牌”。群众种植“青藤”每亩能挣1万元,到藤编厂打工每月收入3000元,通过家庭工坊年收入达1.5万元。全区藤编年生产量可达到18万余件,藤编产业年均销售额达6000余万元,带动农户295户,其中脱贫户112户,户均年增收3万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