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以腐熟堆肥、畜禽粪便替代化肥,以绿色防控技术控制病虫危害,把生态循环和数字化管理应用于山楂生长环境的改善,如今的黄山楂可是大有讲究。”近日,走进山东临沂市费县东蒙镇红山前万亩生态山楂园,一簇簇黄色的山楂挂满枝头,与绿色的枝叶相互映衬,呈现出别样的秋日风情。
据东蒙镇果树站站长李殿运介绍,今年的黄山楂预计产量在60吨左右,特级果一斤可以卖到30元,现在基本全部预订完毕。
黄山楂的丰收得益于费县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不懈追求。今年以来,费县将生态农业发展作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以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种养结合、立体农业为纽带,探索了能源化、肥料化、基质化、饲料化、原料化“五化”利用模式和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三环”运行体系,形成了整县域生态循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费县模式”。9月22日,山东省生态循环农业现场推进暨“三秋”生产工作会议就在费县召开。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体制机制的高效保障。费县积极构建县乡村三级农业废弃物收储体系,建设集中收集和处理中心24处,对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等进行全域化收集处理。同时,近三年争取绿色防控、水肥一体、耕地质量提升等上级专项资金4200多万元,县财政累计投入奖补资金5800余万元,引导金融机构发放贷款6.9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3.5亿元,为生态循环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金融“活水”。
“我们创新性培育全链联动新业态,探索了生态农业循环运行的高效体系。”据费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续利民介绍,该县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在经营单元内建立独立的生态循环链实现主体小循环;以打通园区内农业生产各环节、各经营单元之间的联系实现园区中循环;在全县范围内合理布局收储点、处理站和资源化利用企业,打通种植、养殖、加工产业循环堵点,实现县域大循环。“目前全县拥有主体小循环56个,园区中循环8个,三级循环环环相扣,带动形成覆盖全县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格局。”续利民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