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这两天,山东省禹城市禹兴街道姜庄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田里,多台玉米收割机轰鸣作业,黄澄澄的玉米、金灿灿的大豆令人充满丰收喜悦。姜缘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田光高兴地说,“今年种了500多亩地,有了科学配方。上什么肥料,什么阶段上,都根据土壤测试情况。”

山东禹城依托中国科学院的科技数据支撑,为农田管理提供“数据配方”,助力当地秋粮实现丰收。在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科研人员通过“地下水模拟装置”每天观测地下水位和土壤水分、温度、盐度的变化情况,根据观测数据形成技术指南,指导农民做好农田管理。

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高级工程师王吉顺介绍说,这个装置共有16个大型测坑,每个测坑深度是8米,垂直布设了10层传感器,共有160个传感器。通过这些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地的土壤水分、盐分和温度的3个参数的动态变化,每分钟就有480个数据产生,通过这种密集的观测从而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会传输到数据中心,为服务农业管理提供很好的数据支撑。

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地下水的流动、蒸发变化,分析地下水中养分含量以及土壤微量元素的变化,从而适时提供农作物灌溉施肥等农田管理定量配比方案,为粮食丰收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站长、研究员李发东说,通过这个模型模拟未来它的地下水的变化以及作物的影响,这些模拟对我们未来遇到这种不同天气情况下,比如说长期干旱和淹水条件下未来应该如何来指导我们的灌溉,我们的农田生态系统的管理,农田作物的管理。

目前,在山东禹城,通过“地下水模拟装置”的应用,已为当地94.1万亩农田提供农业技术指南300多份,精准完备的数据配方为实现粮食丰产丰收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