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严峻,东方网记者刘晓晶近期核酸检测呈阳性,目前已被转运至方舱医院进行相关治疗。他将在方舱内为大家带来相关一线报道,聆听阳性感染者的心声,讲述方舱医院的见闻,记录一次特别的“进舱日记”。

“94号,94号跟上!”

伴随着一阵阵“夜行军”般的急促声,凌晨4点我被“叫醒”。寻着这低沉且温和声音的源头方向望去,一个病人志愿者叔叔正带领着几个年轻人有序排队,等待入住方舱医院,拖着行李跟在后面的年轻人一脸迷茫。

△4月12日清晨4点03分,几位年轻新病友正在排队进入方舱,一位拉着行李箱的年轻病友脸上写满了迷茫。

揉揉眼睛再看看我的对面,不知道什么时候新来了一家人,昨天还空着的几个床位,一觉醒来全满员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又一个年轻新病友拖着行李箱从我身边经过。

忙碌的声音仿佛从方舱四面八方传来,我突然意识到,可能甚至更早的时候,方舱医院就“醒”了。又或者说,它一刻也没有“睡”,睡的只是我们这些确诊病人。

△4点25分,我对面的空位新来了一家三口,丈夫和妻子正在整理衣架,小朋友正在安静地看书。“亲子仓”的人性化处理让人感受到温馨。

“帮我感谢长征医院的大白们”

一大早,我从水池洗完脸回来,手上拿着盆和牙缸。走在方舱小道上,不远处一个阿姨上上下下盯了我一圈,然后突然冲过来说:“小伙子,能帮我一个忙嘛?”

面前的这位阿姨个子高高的,体型有点微胖,短头发显得很精神,一口上海口音,放在任何一个上海弄堂里,你也许都能看到她的“身影”,非常热情和蔼。

“阿姨您好,请问有什么事情吗?”我有点疑惑地问道。

阿姨拿出手机,给我看朋友圈里我写的《进舱日记》——

“他们都说这不就是我们的83号病友一家吗?小伙子,这文章是你写的吧?写得真好!”

“嗯,阿姨,这的确是我写的。”

“那你能帮阿姨写点故事吗?阿姨是真的写不来。”

什么故事呢?

原来,居住在黄浦区老西门的张阿姨29日确诊后被转运到世博方舱医院,当时负责医疗保障的是长征医院的医护人员。

张阿姨患有心脏房颤的基础性疾病,在得知张阿姨的情况后,医护人员主动进行关照和备注,在得知张阿姨随身携带的地高辛片只剩寥寥几颗时,长征医院派出医生陈挺与张阿姨对接,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

△张阿姨自己带的一盒子已经吃完。

“还剩2颗药了,长征医院的大白们送来了新的药,无缝对接上了,真的救了我的命!”阿姨激动地说,还主动给我看手机上与长征医院陈挺医生的聊天记录。

“小伙子,麻烦你了,一定要帮阿姨写出来,真的非常感谢长征医院的大白们!谢谢他们!”

△这是张阿姨平时需要吃的所有药丸,右边三盒药是长征医院的大白们为她添配的药。

“小狗勾”也是一条生命啊

记得来到世博方舱医院的当晚,我去上厕所时,碰到一个正在遛狗的病友。当时有点震惊,也没多想,毕竟这“小狗勾”也没有错。说来也巧,我今天居然再次碰到了小狗和它的主人。

这只小狗只有1岁,叫做豆豆。遇到它的时候,它正在被主人抱着晒太阳,小狗似乎嗅出了陌生人的味道,一直用它那大大的圆圆的水汪汪眼睛盯着我看,套用网上形容“小狗勾”的词语就是:萌萌哒。

△小狗豆豆正在晒太阳。

小狗的女主人来自浦东塘桥,3月26日进入世博方舱医院,一起被确诊阳性转运来的还有她的丈夫。

“阿姨,这狗叫什么名字啊?怎么跟你们一起进来了?”我好奇了几天的问题,终于脱口而出。

“它叫豆豆!”

接下来的对话,让我有些意外。阿姨话锋一转,开始自责起来:“我知道带宠物狗进方舱医院是不对的,也不符合规定,但是不带来怎么办?它那么小,会饿死的啊,小狗也是一条生命啊,对不?”

阿姨继续说:“为了这事,警察也的确找过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实在没有办法了,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它死吧?”

△进方舱医院的第一天晚上拍到的豆豆。

我也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但是,从现在阿姨还能带着豆豆晒太阳这个事实来看,当时处理这件事的警察同志十有八九是采取了柔性管理了。无论如何,我默默在心里,为他们尊重小动物生命的做法点了个赞。

方舱Tony老师竟是兼职!

先跟读者们说声抱歉,前两天,我搞错了一件事——之前稿子里走红的“Tony老师”,理发仅仅只是他的副业!实际上,仁济医院物业员工才是这位世博方舱医院Tony老师的真实身份。

今天下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还是忍不住跑去找Tony聊了聊。当然,是以病友的身份,而不是采访。

不善言语的陈师傅老家在湖北,从小就跟着师傅学理发。“我师傅82岁了还在给人理发,老人家身体真的好!”提起自己的理发师傅,陈师傅脸上写满了敬佩。

目前,陈师傅在仁济医院西院做物业工作,因为有理发这一技之长,所以平时不少同事也找他理发。“我给同事理发都是15元一次,100元就可以包年,包年的这些顾客或者同事想什么时候过来找我理发都可以。”陈师傅还说,平时理发的工具他都是随身带着的,主要还是不想浪费这门手艺。

怎么就在方舱医院理起发来了?陈师傅回忆说,3月29日进方舱医院的第一天,他在公共洗浴水池边自己给自己剪头发,有病友看到了就问,“你会理发?能帮我们理吗?”想了想,也就答应了。

“现在每天的生意谈不上固定,多得的时候一天7、8个,少的时候一天1、2个。嗨!混口饭吃而已!”陈师傅平静且轻描淡写地说道。

△陈师傅的内心很平静,当然这种平静之中也透露出一种坚强。

这大概就是生活。如果不是因为同为方舱“新冠人”,我和这些病友也许一辈子都很难有交集。这大概就是一种因为疫情而产生的缘分,且行且珍惜!大家一起携手早日康复!

最后唠叨两句。

今天,和我对接的编辑同事告诉我,评论区留言里不少网友特别关心我母亲的情况。

我今天跟她通了电话,她现在在一个中转站里住着,同一个房间的其他患者有些已经就近转移到方舱,房间人数也从6个变成了2个。人少了睡眠质量也提高了,现在她还有点咳嗽,但抗原自测已经转阴了。母亲因为打了三针疫苗,所以症状应该是我家里最轻的。

在此,非常感谢大家的关心!

最后,我也希望今天这三个可爱的方舱医院的普通人,以及他们温暖的故事,能给舱外的你一点力量。其实,我们的生活很平凡,但那平凡之中的微光,恰恰是我们勇敢和坚持的希望。

记者:刘晓晶

关键词: 长征医院 医护人员 非常感谢 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