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央视举办的“万个故事献祖国”活动在北京拉开了帷幕。

在首发站北京大学的讲台上,一个年迈的老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只见他头发花白、眼窝深陷、鼻梁高挺,俨然一副欧美白人的形象。

与此同时,他却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还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在新疆地区工作的有趣经历。

原来,此人名叫李忆祖,虽有着白人血统,但他却是中国地质学界泰斗一般的人物。

面对镜头,李忆祖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我不是老外,我是一名中国人”。

那么,李忆祖到底是怎么来到中国的?他又为何会登上央视的节目呢?

被中国人收养的“弃婴”

1938年,李忆祖出生于天津,其父母都是欧洲白人。

当时恰逢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国家破碎、社会动荡,天津也很快受到了波及。

在混乱的局势下,很多外国人都仓皇逃窜,而李忆祖因为年纪太小,所以父母便将他留在了一家教堂里。

很快,在日军的铁蹄下天津局势愈发紧张,教堂里也人人自危,都想着逃出天津,更别提照顾一个不满一岁的婴儿了。

正因如此,李忆祖该何去何从,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

就在此时,李氏夫妇偶然得知了此事。

他们虽然是贫苦家庭,但心地善良,即便在战争年代,也会经常接济他人。

所以看到襁褓里的婴儿,自然不愿意袖手旁观。

最终,教堂里的人全部撤离以前,李氏夫妇正式收养了这个婴儿,并为其取名为“李忆祖”。

说起“忆祖”这个名字,一些人认为是让他记住自己的白人身份。

但事实上,李氏夫妇是希望他能记住养育他的中华大地。

根据李忆祖的说法,他的养父母从小给他灌输爱国主义教育,让他牢记中国数千年的文化。

而这,也为他后来的人生抉择埋下了伏笔。

说回当年,在被李氏夫妇收养以后,李忆祖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

即便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他的营养也没有落下。

很快,李忆祖便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但他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在全是中国小孩的学校里,难免会显得突兀。

但在李母的教导下,李忆祖从小便知道礼貌待人,学校里的同学们也逐渐接纳了他,从此以后,李忆祖对中国的感情更深了。

早在小学时期,他便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在班上始终名列前茅。

不仅如此,外国人的出身并没有让他盲目地崇拜国外文化,恰恰相反,他对中国的名山大川仰慕已久。

所以,从中学开始,他便暗下决心,要当一名地质学家,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凭借着优异的成绩,高考毕业那年,李忆祖果然顺利被北京地质学院录取。

然而,中小学的时候他一枝独秀,但在高手云集的大学,他此前建立的优势瞬间便丧失殆尽,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好在,李忆祖虽是白人,但在家庭的熏陶下,身上却具有中国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业,他经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

终于,在刻苦努力下,1961年他顺利地从北大地质学专业毕业。

然而,毕业后,李忆祖遇到了人生第一个重要抉择,而这一度让他困扰不已。

留在北京,或是远赴新疆?

原来,当时我国毕业生还是采取国家分配的政策。

由于在校表现优异,李忆祖自然被分配在了北京,工作待遇也十分优渥。

但是,李忆祖却不想接受这一安排。

一方面,他认为北京已经聚集来自全国的人才,有没有他影响都不会太大。

另一方面,读书期间他已经走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所以他内心更加向外从未踏足的西北地区。

出于这样的考虑,李忆祖向上级两次递交申请,要求将自己安排到新疆工作。

在李忆祖的坚持下,最终他被分配至新疆煤管局156煤田地质队,主要从事煤矿点的调查工作。

当时,一些同学并不理解李忆祖的决定,既然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为什么一定要舍近求远呢?

这样的质问虽是出于关心,但李忆祖却不以为然。

他只是坚信母亲要他“报效祖国”的教导,并不在意个人的利益得失。

就这样,1961年的冬天,李忆祖正式踏上了前往新疆的火车。

在抵达新疆之后,李忆祖总算理解了身边人的告诫。

因为新疆当时的自然环境,比他设想中的还要更加恶劣。

首先,新疆的冬天异常寒冷,室外更是经常达到零下20度以下,对于野外工作者而言,简直就是噩梦一般的温度。

其次,新疆地区地形复杂,遍布沙石,而且很多地方都非常缺水,需要极强的生存能力。

不过,这些困难都没有将李忆祖吓倒,饿了他就在地上用几块石头支个锅,把馒头蒸热了就能凑合一餐。

冷了便披上北京带去的军大衣,冒着极寒也要继续工作。

受伤了他也不太在乎,只是简单包扎处理一下。

在此后几年内,李忆祖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走遍了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等诸多重要地区,对新疆的地质情况做出了详细的勘察。

不仅如此,他所在的地质队还发现了大量煤矿,在全国工业快速发展、急需能源的时期,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4年,在新疆度过了最艰难的头三年以后,李忆祖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虽然他自己对成家立业并不迫切,但热心的同事们还是为他介绍了一个对象。

对方是在山西大同地质队工作的一名年轻女学者。

几通书信往来以后,李忆祖发现双方兴趣相投,于是两人很快就坠入了爱河,不到一年便领证结婚。

那个年代的爱情总是如此简单美好。

但是,由于一个在新疆一个在山西,他们婚后一直聚少离多,对彼此的思念也日益增长。

李忆祖并非没有想过和妻子搬到一起生活,但新疆地势广阔,勘察工作仍待进行,怎么可以为了个人感情而耽搁祖国的地质学发展呢?

就这样,李忆祖最终决定暂时搁置小家,继续在新疆的土地上耕耘。

直到1972年,李忆祖的妻子被调任至乌鲁木齐,两人这才结束了异地生活。

此时,距离二人结婚已经过去了8年之久。

从顶级学者到小学教师

和妻子团聚后,李忆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走访新疆各地的工作上。

也正是在此期间,他深切地感受到了新疆人民的质朴和热情。

1975年的一天,李忆祖开车来到某盆地勘察。

然而,由于车胎受损,李忆祖一时之间无法得到支援。

他走了一公路里,终于找到一家哈萨克族牧民。

了解事情始末后,他先是为李忆祖修好车胎,随后又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

哈萨克族的热情有口皆碑,李忆祖得到了丰盛的招待,临走前,他还拿到了一大包当地特产。

随后,李忆祖特意拿出相机,和好客的一大家子合影一张。

后来,这张照片一度在新疆地区流传,一个白人长相的中国学者和一个哈萨克族农民打成一片的故事,也成了当地的一段佳话。

类似的情况,李忆祖经历了很多。

曾经有一次,他从正在修建工程的石壁旁经过,几名新疆的工人都不约而同地用铁锹挡在他的头顶,防止他被落下来的碎石砸伤。

这些经历都让李忆祖大为感动,他明白,新疆同胞已经将他当成自己人看待。

从此以后,他对中国的民族认同感也愈发强烈。

就这样,李忆祖继续在新疆地区辛勤工作了又一个十年,在此期间,他收获颇丰,也逐渐获得了中国地质泰斗的称号。

不过,到了上世纪80年代,出于边疆建设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被调至教育系统工作,李忆祖也不例外。

他被分配到乌鲁木齐市教育局,分管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管理。

从跋山涉水的野外到窗明几净的办公室,这样的转变让李忆祖有些措手不及,他甚至一度出现了记忆混乱的情况。

好在,李忆祖马上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在某一小学视察期间,他为学生讲了一次课,课上,他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台下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

随后他便意识到,教育好下一代,或许就是他在下一个人生阶段内最重要的任务。

于是,李忆祖正式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

起初,学生都很好奇,眼前这个金发碧眼的外国老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要来给他们上课?

但是,在第一次正式讲课前,李忆祖便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说道:“同学们,我不是外国人,我是一个外裔中国人”。

当然,随着授课的进行,他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很快便吸引了台下的学生。

而他也不辞辛苦,不论是天文地理等专业知识,还是自己在新疆实地考察的最新发现,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学生。

在他的培养下,这些地处偏远地区的孩子也接触到了前沿的科学知识。

后来,他们很多人都考上了国内著名高校,其中不乏某些领域内的顶级专家。

1998年退休后,李忆祖还是闲不住,继续进行自己的义务讲学工作。

与此同时,他独特的出身背景、卓越的科学贡献都已经让他声名远扬。

尤其在他曾经参与支援建设的新疆、西藏地区,他的事迹更是耳熟能详。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李忆祖前往西藏布达拉宫参观,售票的工作人员认出了他,坚持要给他免票,李忆祖广受欢迎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参加电视节目,引发热烈争议

近十几年来,李忆祖已经过了古稀之年,但他仍旧愿意发挥余热。

在2011年央视制作的《地理·中国》节目中,李忆祖首次出现在电视节目中

只见他一头金发已经变得花白,脸上也爬满了皱纹,但身姿仍旧矫健,在他的带领下,摄制组踏过雪山草地,记录下了祖国西北的绝美风光。

2015年,李忆祖再次出现在镜头里。

而这回,他讲述的则是自己在新疆地区支援工作的经历。

后来,该活动取得空前的反响,人们对这个白人长相的学者也颇有兴趣。

于是便出现了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一幕,面对记者的提问,李忆祖不慌不忙、侃侃而谈,并一再强调他“是一名中国人”。

然而,随着李忆祖突然蹿红,一些争议也扑面而来。

其中大家热议的焦点便集中于李忆祖为何对中国如此痴迷,带着白人血统的他,爱国情怀到底从何而来呢?

其实,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李忆祖虽有着白人父母,但在社会动荡的时期,他们没有承担起父母的责任。

反倒是将李忆祖抛给教堂,任他自生自灭,这样的父母自然不值得留恋。

反关他的养父母,虽然家境一般,但对他尽心尽力、百般疼爱,完全没有因为他的长相和肤色对他存有偏见。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李忆祖怎么可能不对中国产生好感呢?

其次,李忆祖对地质学无比热爱,而祖国也给了他深入了解、研究的机会。

不仅如此,在新疆期间,当地人对他也十分友好,这些经历,自然加深了他对中国的感情。

由此不难看出,虽然没有中国人的外表,但李忆祖绝对有着一颗纯正的中国心。

也正是这样的爱国情操,支撑着他为祖国默默奉献了几十年。

总结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来这里学习、工作。

但是,像李忆祖这样说着一口流利普通话的顶级专家,仍旧是凤毛麟角、十分罕见。

后来李忆祖也经常出现在电视节目上,为大家科普地质学的相关知识,但不管是哪次出镜,他都不忘强调自己是一名中国人,也经常提及自己作为“弃婴”被收养的故事。

显然,李忆祖明白,没有中国的鼎力支持、没有新疆的名山大川,他绝对无法达到今天的成就。

或许在李忆祖眼中,被中国人抚养正是他最幸运的经历。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jiahe202110@126.com

关键词: 电视节目 哈萨克族 小学教师 金发碧眼 中国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