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学研究者李开周是国内知名的宋学专家,长期从事宋代文化和文学方面的研究。作为国内少数几位研究宋代文学的学者之一,他系统撰写了宋朝饮食文化和宋朝住房市场的相关知识,深入浅出的阐述方式深受同行和读者的尊重和认可。他的研究不仅在学术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被广大读者所喜爱,他所写的《宋茶》《食在宋朝》《千年楼市》等书籍都深受欢迎。


【资料图】

环球网:您是因何契机对宋学产生浓厚兴趣?如何对宋学进行深入研究?

李开周:我出生在河南开封,那里曾经是北宋首都,后来历经战火焚烧和洪水冲刷,北宋时期的绝大部分实物要么烟消云散,要么深埋于泥沙,不过仍然留下来一些建筑和传说,例如铁塔和繁塔,例如杨家将和呼家将……

正是这些残存的宋代建筑和宋朝故事,让我从小就觉得宋朝离开封很近,离我很近。我上大学的时候,平常去图书馆,除了查专业书籍,就是翻阅宋朝故事。

我去图书馆查阅当时国内知名媒体的专栏版面,发现有一个领域从来没人写,那就是古代的房价。既然没人写,那么我来写一写。所以我就开始动手查文献,查历朝历代的房契、地契,查古代名人诗词和书信里与买房卖房有关的蛛丝马迹。查来查去,我发现宋朝的文献最为丰富,四十册《宋史》、几十万首诗词,还有无数名人的书信、奏章、年谱、行状、墓志铭……这是一个超级丰富的宝藏。

从2006年起,我开始系统地阅读这些文献,并用四年半时间读完了四十册《宋史》,用三年时间读完了已经出版的宋人笔记。刚读文献时,我做读书卡片,后来发现卡片太多且容易丢失,于是就改做数据库,把我认为有用的信息录到数据库里,注明文献来源,标出索引和关键词,这样就能随时进行结构化查询,文献的利用率会比较高。

如今我还在阅读这些文献,同时为了更清楚地看到宋朝的轮廓,也会寻找与宋朝同时代的其它政权的史料来读,例如西夏、辽国、金国、高丽、西辽、大理、交趾、占城、青唐吐蕃、高昌回鹘、三佛齐、东罗马帝国、塞尔柱王朝、花剌子模……这些政权都跟宋朝有过或直接或间接的交集。

现在总结一下,是什么契机让我对宋学产生兴趣的呢?

两个契机:一是地理上的契机,我碰巧生在北宋首都;二是经济上的契机,我碰巧有机会写了跟宋朝有关系的专栏,并能糊口。

那么如何对宋学进行深入研究呢?

只有多读书、多思考、多总结。当然,这都是老生常谈,也不应该由我这个半路入行的小学徒来讲。但我确实发现,如今在宋学领域颇有建树的那些学术大牛,例如包伟民老师和赵冬梅老师,都是多读书、多思考和多总结的高手。

除此之外,我阅读宋史的一个方法是“多假设”。历史不能假设,但历史研究必须假设,只有通过假设,通过逻辑严密的思想实验,才能从知识细节里跳出来,看清一个王朝的轮廓,或者抓住一段历史的本质。

所以,我看宋史的方法就是四多:多读书、多思考、多总结、多假设。

环球网:您在宋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哪些?

李开周:谈不上研究成果,但有两个小领域是我做了比较早的系统研究,而学术界诸位大佬研究偏少的。

这两个小领域分别是:宋朝饮食文化和宋朝住房市场。

2009年,我出版了第一本系统介绍宋朝饮食文化的书籍《食在宋朝》。同样是在这一年,我还出版了第一本系统介绍古代住房市场的书籍《千年楼市》。近两年我有计划把它们再次梳理增补一下。

2022年我写了一个新书,书名叫《大宋关系学:精英阶层的社会网络》,这本书即将出版,它是用社会网络学的概念重新理解宋史,重新理解苏东坡、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李清照、岳飞、秦桧这些宋朝名人的人生选择。

两宋三百年历史,被我归纳成四个关键词:大危机、内驱力、遗传病、伪现代。这四个关键词是重新理解宋朝的四个新维度,我希望它们能够有用,能够被大家认可。

环球网:随着新媒体与应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越来越多阅读方式可供人们选择(电子书;有声书/听书;讲书/10分钟解读一本书……)。您是怎么看待这些新兴的阅读方式呢?

李开周:坦白说,我一直拥抱新媒体,欢迎新科技。

电子书、有声书,以及目前市面上的各种听书产品,我都非常喜欢,同时也都给我带来了太多便利。

听书产品跟电子书和有声书都不同,它是解读人对书籍的二次创作,既浓缩了原书的精华,又加入了解读人的见识,可以说是在原书价值上又做了一点点价值延伸。

但我承认:听书不可能代替读书。最科学的阅读方式是通过听书来优化阅读方案,听哪本书好,就把那本书的纸书、电子书或者有声书找来细品。这种阅读方案能让我的阅读收益最大化。

环球网:如何能在选择书籍时,避免“踩雷”?

李开周:我有三个老生常谈的方法。

第一,看作者。只要这个作者以前写的书让你满意,那么他(她)现在写的书大概率也不会烂到哪里去。

第二,看书评。

第三,从一本好书里发现更多的好书。像历史类书籍,必有参考文献,能让一本好书反复引用的书,那铁定也是好书。

环球网:您爱看的书籍类型是什么?

李开周:我读书很杂。当然,大多数朋友读书都很杂,有趣的书我们都爱读,有用的书更是不得不读。

从内容类型上说,我更偏爱两类书籍:一是历史书,这个跟我的写作领域有关;二是编程书,这是我的业余兴趣,我改行写作以前,有过两年编程经历,凡是讲Python编程和智能算法的书,哪怕文字表达很枯燥,只要有干货,我就爱读。

有一本薄薄的计算机算法科普书叫《算法图解:像小说一样有趣的算法入门书》,是我最爱看的编程书籍。这本书用漫画讲算法原理,用Python代码带你实习,属于技术书籍里少见的既有用又有趣的那种。

环球网:您自己的作品中,最满意/喜欢的是哪一本?为什么?

李开周:我写过一堆历史类书籍,也写过几本科普类作品,其中有一本叫《世界的尺度:度量衡简史》,这是目前为止我最满意的“历史+科普”作品。

我觉得,一本好书既要提供靠谱的知识细节,又要从细节里跳出来,给读者提供一个靠谱的世界观或者方法论。《世界的尺度:度量衡简史》不仅介绍了当今世界主流的几套度量衡,也分析了这些度量衡的不同背景和共同规律,并且探讨了度量衡演化对人类文明演化的深远影响。所以,它勉强能符合我说的“一本好书”的标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