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7月29日,由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以“创新引领•产业集聚”为主题的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生态峰会暨重大项目启动活动在深圳市龙华区举办。峰会邀请知名院士、产业精英、投资专家等开展前沿学术交流、政策研讨、产业合作,共商行业发展趋势。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医疗器械CDMO平台和产业孵化基地在峰会上宣布正式启用。
图为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生态峰会现场。
据介绍,截至2021年底,深圳市共有医疗器械生产类企业1394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95家,医疗器械产业出口占全国的14%,多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此外,深圳2021年工业总产值超4万亿元,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大中城市位列第一,工业附加值超1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
深圳高度重视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发展。7月26日,深圳市发改委正式印发《深圳市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这是今年6月《深圳市培育发展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后再次加大支持高端医疗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举措。
图为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生态峰会暨重大项目启动活动现场。
深圳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副会长蔡翘梧表示,目前,深圳医疗器械产业的创新力突出,在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上有两个全国第一,分别为上市企业产值第一和上市企业市值第一。该产业未来要形成集群式发展,需要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推动创新研发,医院等机构从需求端引领,从而形成更具有积聚性的创新发展生态。
据了解,2020年4月,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获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建设,这是深圳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也是国家在医疗器械领域设立的唯一的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副主任刘新表示,成立两年多来,该中心以“创新引领、高效生态、服务产业”为思路,在“创新与运营”双轮驱动发展策略下扎实推进产业链整合扩容,纵向积极做深研发链、产业链,横向贯穿临床链、应用链、资本链,初步形成了一个要素汇聚、垂直融通、精准适配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逐步发挥国家级创新平台的产业枢纽与带动作用。
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牵头组建单位——中科院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分享了该院聚焦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在医疗器械领域形成的“0—1—10—∞”的“蝴蝶模式”。樊建平表示,该模式汇聚各方要素,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打造全链条垂直融通的创新生态体系,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研究单元和大学为研发基础的“蝶头”、设备与开放平台支撑企业发展的“蝶腹”、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和产业园等发挥创新创业作用的“蝶尾”,以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为左右的“蝶翅”,跨界整合、融通重构,构建了人才引企、科研成果引企、仪器设备引企、资金引企、政策引企的“五引”能力,实现科学与产业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
据悉,为充分发挥创新载体作用,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已建立起垂直生态体系。在峰会现场,该中心正式启动了医疗器械CDMO平台和产业孵化基地,产业基金和科研开放基金同步开启。此外,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还携手动脉网评选并揭晓了“2022中国高性能医疗器械企业新锐100强”,榜单覆盖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先进治疗、医用材料与植介入器械、康复与健康信息、AI辅助诊断软件等细分领域,安序源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北京大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上榜。2023国创新势力•医疗器械创新活力50强榜单评选活动也在峰会上同步启动。
关键词: 医疗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