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8月22日,凌晨四点半,天尚未透亮,鸡鸣声伴随着晨风拂过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睿帆专业种植合作社的院落,带来阵阵清爽。当地种粮大户赵严杰已经穿着胶鞋,提着灯骑着三轮车下地了,“这段时间天很旱,天气预报说有雨,但一直没下,现在正是庄稼需要水的时候,一天不下地我就不放心,所以每天起床我就直奔地里。”

虽说今年2000多亩小麦的丰收给老赵一家的好日子托了底,但这位有着几十年种粮经验的老把式对秋粮的牵挂却丝毫不减。“今年可是我们进行大豆玉米套种的第一年,马虎不得,弄好了能有大收获哩。”说话间,老赵已经沿着细细的田埂钻进了郁郁葱葱的玉米丛中,揪着玉米叶,弯腰伏在地上看着玉米杆,时不时的掏出手机仔细地拍照记录。

汗珠已经顺着老赵有些斑白的双鬓肆意流淌,“嘿嘿,没啥事,水没白浇,这庄稼长的好着呢。”

五点半,天渐渐白了起来,金色阳光照在他黢黑的脸上显得格外耀眼,戴着草帽、穿着迷彩服的老赵指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庄稼地,“你看看我这庄稼种的不赖吧,那就是今年套种的150亩试验田。”顺着老赵手指的方向,四行玉米、两行大豆在地里整齐的排列着,“我告诉你,这个套种的法子是真研究到咱农民的心里了,大豆能固氮养地,玉米能少用化肥,再多收点大豆,你说中不中,中哩很!”

日头升了起来,老赵也慢悠悠地从地里出来了,换下裹满泥土的胶鞋,坐在三轮车上,从车斗里拿出了烙馍,卷了些小葱和荆芥就着蒜瓣吞咽了起来,他猛地灌了一口浓茶,“走,带你去合作社看看咱的装备,这十年咱的装备换了两茬。”

骑着三轮车回合作社的路上,老赵侃起了自己种粮经历,“40多年前,我初中毕业,卷起铺盖就跑到郑州打拼,那时候种粮不够养活一家子人吃喝,在郑州我干过工地,倒腾过钢板,卖过电子产品,后来还出国去干工程,但心里一直牵挂着家里的地。2011年我选择回来,带着妻子一起回来种地,可以说我们赶上了种粮的好时候,回来后我流转了2000多亩地,粮食最低收购价涨了,种粮补贴也到位了,连买装备也有农机补贴。”

四台大型拖拉机、两台联合收割机、三辆中型三轮车、一台叉车……“这还是一部分,这十年,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的装备换了两茬,第一茬装备让我们种田实现了机械化,比原来用镰割麦强太多了,第二茬装备实现了智能化,我买的还有无人机呐,就搁屋子里放着,打药施肥别提多轻松了。”

正说着,老赵手里的电话响了,“叔,你有空来俺家地里看看,你看看俺这玉米跟大豆中不中。”“乡亲们找我去看庄稼,咱得赶快去。”赵严杰说,现在种粮的环境越来越好,咱们自己不仅要种好庄稼,还要带着乡亲们多种粮、种好粮。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平县认真落实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总体部署和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要求,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全年粮食总产量始终稳定在96万吨以上。像赵严杰这样懂技术的种粮大户在西平县越来越多,就跟老赵说的一样,十年来,农业机械换了两茬,种田实现了机械化、智能化,这离不开老赵个人的努力,更离不开政策的扶持,正是因为有了粮食最低收购价、种粮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好政策,才为粮食生产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