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随着24节气中“处暑”的到来,不少地区从酷暑中退出,还有部分地区高温依旧,不过根据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测,南方高温将于8月底基本结束。综合评判,我国此轮高温已达到自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许多人担忧:明年夏天还会这么热吗?

有自媒体针对这种担忧贩卖焦虑,拿一篇2020年发表的论文为依据,声称未来10年将越来越热,把“今年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话题送上热搜。对此,论文作者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出辟谣声明,称该论文关注的是极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到2100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可能变化,并未涉及未来10年的气温预测问题。

其实,只要对当前的气象科技水平有了解,就能判断出,科学家还没有能力对未来10年这种时间尺度的气温变化做出准确预测。毕竟,这可是最难的一种气象预测。

在地球大气中,我们看到阴晴雾雪、冷暖干湿、风雨雷电等各种现象,气象就是它们的统称。气象预测有两类:“天气预报”预测较短一段时间内大气状态变化,“气候预测”展望未来某一时期内气候发展的可能趋势。

人类需要预测天气。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古人就用占卜来预测天气,并据此安排农业生产和军事行动。甲骨文中,至今还存有不少相关记录。显然,这种天气预测手段过于“玄学”。

随着科技发展,人类预测天气的准确率大幅提升,但大气是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天然存在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现代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都基于数值天气预报,而数值天气预报是对未来天气的近似模拟,不可能完全准确。越精细的预报可靠性越差,越长远的预报不确定性越大。以现在的科技水平,对某地3天内的天气可以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报,如果提前15天预报准确率就会明显下降,提前预报今后10年哪年气温最高就更没谱了。从某种程度上说,预测10年甚至比预测100年还难,因为大众对其精细度要求更高,验证预测结果是否准确也更容易。

从恐龙灭绝时代至今的约6500万年里,地球大约降温了10℃。但在过去短短100年里,密集的人类活动等因素就将全球平均气温推高了1℃。不少科学家认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整体趋势是越来越暖,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将越来越频密。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国家对防范气象灾害重大风险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民对气象服务保障的需求越来越多,国家气候中心官网已经在定期发布对未来15天至30天的气候预测公报。

明年夏天还会这么热吗?在今年的极端高温后,提出这个问题理所当然,回答这个问题却还需要更多努力。

我们要努力推进气象工作高质量发展,在地球系统数值预报模式、灾害性天气预报、重大气象观测装备三大关键科技领域不断实现新突破,提高气候预测能力。我们要努力构建更强大更灵敏的防灾减灾机制,加强各部门各地区协调联动,加强粮食、能源战略储备,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我们要努力做好气象科普工作,让更多人民群众面对天气预警做出正确应对,减少极端天气对身体健康的伤害。

总之,天有不测风云,我们要努力把“不测”变为“可测”,切实保障生命安全和生产发展,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