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中国视听产品“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受众,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力量。但也要看到,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视听市场中的优势地位,我国视听产品在国际舞台上依然声量不足、差距明显。还应从多方面努力,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

首先,用绣花针的精神打造精品。国内外的文化观念有差异,社会环境不同,但对艺术作品的追求和欣赏有许多相通之处。近年来“出海”的视听产品越来越多,有成功的佳作,也有失败的案例。总体来看,失败的多是因为品质欠佳,成功的多属于精雕细琢的精品力作。例如,深受海外观众喜爱的《山海情》《在一起》等作品,不但主题厚重,在剧本创作、人物塑造、服化道设计等方面都十分用心,自然能赢得海外观众的认可。

其次,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拓宽视听作品“出海”之路。视听产业相关技术正在快速发展,行业壁垒也被逐步打破,产业纵横联合频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相交融。一方面,老牌公司加大投入力度,巩固在内容制作等方面的优势,努力补足在新传播渠道等方面的短板;另一方面,新的参与者不断涌入,甚至是其他领域的玩家跨界参与,都给视听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这是行业发展繁荣的正常状态。应充分调动更多市场参与者的力量,推动视听作品以更加多样化的方式“走出去”,壮大中国视听产业“出海”的力量,丰富海外观众的选择。

最后,积极推动国际合作。视听产品在海外市场的落地,需要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支持。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全球、区域、多边等各层级的合作与对话,为视听作品“走出去”创造更好的政策条件和机制保障。例如,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与阿拉伯国家广播联盟签署《关于视听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之后双方在视听精品展映、人才交流、企业洽谈、影视合拍等方面不断探索,成效显著。(经济日报记者 袁勇)

关键词: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