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难买回头看。


(资料图片)

从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兴起的一场以佛甲草为代表的简易式屋顶绿化小热潮,到目前立体绿化已作为一种新型的绿化形式走进大众视野,国内立体绿化的迅速发展除了政府的有力支持,也离不开从业者的坚持与努力,从三位让人敬佩的“老”立体绿化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坚持的不易与价值。

广州祈福花

辛军:不断创新,自己做“蛋糕”

“前些年的风调雨顺为立体绿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天时’的重要条件,可是近年来,随着台风、暴雨、高温等极端气候的频繁发生,国内已有30%至40%的屋顶绿化被损毁。”中国立体绿化行业先行者——深圳绿色之舟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原深圳市立体绿化行业协会秘书长辛军告诉《中国花卉报》记者,国内立体绿化正面临新考验,而他仍在不断创新,以求解决那些长期以来要解决而未解决的深层问题。

20年前,从事建筑防水科技研发工作的辛军,因朋友在自家屋顶种菜引发漏水而误打误撞进了屋顶绿化行业。“一路走来,再回头看,已没几个老面孔了。”辛军说,在这个新兴行业里,能够坚持下来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

2010年以前,国内还没有立体绿化之说,屋顶绿化多是园林绿化的副业产品,比如做平面绿化附带屋顶绿化施工、做防水材料附带屋顶绿化阻根层产品……极少的自发性专业组织既得不到公众认可,又没有政府支持,最终难以存活。

跨界的辛军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凭着对发明创造的热爱,选择不断挑战自己,完善产品的功能和作用。2002年,辛军研发了模块化屋顶绿化系统,并在2008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面对国内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和气候变化,2019年,辛军又研发了模块化屋顶绿化改进型产品,重点解决了模块化产品排水系统后期易堵塞、易产生内涝及在斜屋面绿化应用的技术难题。

模块化技术屋面花园式屋顶绿化

过去市面上立体绿化产品良莠不齐,为应对低价竞争,在国内没有标准可依的情况下,辛军参考欧美发达国家的行业标准,制定了一套供自己用的产品标准,并对应其进行详细的实验测试,赢得了国内外设计部门的认可。

同时,他也积极与华南理工、同济大学、广州林业与园林科研院、北京园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探讨立体绿化技术和共同推进行业标准制定等。

辛军常说一句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他研发的产品通常会采用样板形式进行小面积实地演示,从立项到后期效果,每个环节进行记录,肉眼可见,有据可查。为避免低价竞标,他积极争取民营企业项目,如台商投资项目偏好屋顶种菜,港商项目偏好屋顶做绿化,能接受的报价相对合理,不需通过招投标低价竞争。

“产品容易仿制,但创新力不会被复制。”辛军几乎天天沉浸在各种发明创造中,灵感总是突如其来,让他兴奋不已。这常常使他忘记自己的年龄,直到现在,他依然坚持每天给自己预留半天时间来思考产品研发问题。

2020年10月,《北京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正式发布,住宅小区景观环境用水不得使用自来水,这对于耗水量巨大的立体绿化来说是个很大考验,也成为制约其推广普及的痛点。

公厕是很多疾病的重大传染源,前些年,热衷环保公益的比尔·盖茨曾投资公厕污水原位处理技术项目。辛军设想,与“公厕革命结合”,在公厕构建立体绿化污水循环利用系统,实现污水原位处理,这样不仅切断了传染源,解决了用水问题,还实现了节水、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辛军在研发通道式立体绿化技术的基础上,经过三年多努力,设计出了封闭运行、便于维护的立体绿化污水三级处理利用系统,并取得了专利。

该系统借鉴国际上成熟的土壤净化污水技术原理,将每个植物种植容器设计为生物滤池(类似净水器的滤芯),串连成组,公厕污水经简单滤清后进入种有植物的生物滤池系统,首先用于绿化灌溉,多余污水经生物滤池处理后,由收集系统蓄积循环再利用(冲厕)。该系统还可应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污水处理,解决农村污水出路的同时,还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与其跟别人分蛋糕,不如自己做蛋糕。”辛军说,“坚持小而新,主推核心技术”是他稳步发展的理念。他深知核心技术产品不能“面面俱到”,因此也心甘情愿成为其他企业的生态配套产品。

陆燕妮:执着坚守质量之本的“拼命三郎”

2016年5月20日,香港九龙塘城市大学体育馆种有草皮的1400平方米屋顶全部坍塌,3人被砸伤。该事件调查委员会认为,其屋顶绿化工程的整体设计荷载与估算屋顶承托力出现误差,可能是导致塌顶的主要因素。长期降雨造成屋顶绿化种植基质饱和含水,屋顶设计疏水效率低、排水不畅,也是塌顶的重要因素。

一些失败的立体绿化案例不仅让人们产生认知偏差,认为立体绿化会破坏原有建筑,还让政府决策部门望而却步。而陆燕妮正是较早推动国内立体绿化质量提升的坚持者。

“进行项目营销谈判时我有个规矩,什么都可以商量,但价格和付款条件没得谈。”陆燕妮说,价格一旦下调,人们就会在降低成本上想办法,这势必影响品质,最终害人害己。

“真正值得尊敬的企业,不是发展和扩张最快或规模最大的企业,而是始终如一坚持创造价值、有自己底线的企业。”这也是陆燕妮在2013年创办深圳市金鸿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初衷——立志成为中国最受尊敬的立体绿化建造者。目前,该公司是深圳、西安立体绿化协会双会长单位,是立体绿化技术地标、行标的参编者。

“2017年我们完成的广州祈福花立体绿化项目全高空雨天作业,在所有绿化分包项目中难度最大、工程量最大。”陆燕妮说起这个项目,格外感慨,“当时,几乎所有公司都认为项目中花瓣造型处的吊顶面要采用假植方案,我们技术咨询了国外专业人士,法国设计师认为种植真的植物不可能实现,新加坡设计师认为大面积的吊顶面种植在新加坡没有案例,在中国更是不可能做到。”

就是这样一个经过12家公司投标,回标8次,历时7个月被陆燕妮拿到的项目,在进场前一个月,核标结果是风险大,亏损几率高。

“公司其他领导的意见是:不做。但真不做,律师说要赔偿甲方50多万元,所以我决定咬咬牙坚持下来,并把这当作一份使命。”陆燕妮说,没钱、没料、没人、没可参考的技术经验,更没时间和精力想太多,她努力让自己冷静,找出报价失误的原因。

“由于我施工经验不足,脚手架是按立体绿化面积来报的,而‘祈福花’竖向花型独立支撑,搭的是满堂架,要按整体体积来计算报价,措施费还要加上从树下垂直运输到树顶的二次搬运费,还有高空作业的人工费、异形曲面造型的定制费,这些之前都没有考虑到。”

找到原因后,陆燕妮立刻改良方案,约谈几方后达成一致意见:由甲方出面,其所在公司、负责大钢构制作的单位和负责夜晚造景的灯光制作单位,三家共用脚手架,分摊费用;铝板和种植毯供货厂家对所有花瓣量身定制,在工厂加工好后现场直接组装,滴灌管路加工好后再上树组装。通过以上措施把成本降低了18%。

祈福花项目的每道工序都是先进行样板测试,再大面积施工,其浇灌系统分区域、分时段设置,解决了吊顶面植物倒立生长、给水管路均匀布置、精准控制的难题。该项目产生联系函187份,签证34份,增加近800平方米工程量,提前15天完工,一次性验收合格。陆燕妮说,“我们要追求一次性合格率,第一次就将事情做对,并验收合格。”

正是这种“坚持”精神,让她在行业内屡创佳绩。

2015年11月3日,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绿色山园立体绿化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工期最短的全方位(5D)立体景观。2021年12月23日,未来大厦植物幕墙验收通过。2022年2月25日,采用共享通道式垂直绿化技术的未来产业园可感知绿色建筑新风系统验收通过……

绿色山园

吴锦华:依靠工匠精神,把技术研究落到实处

“2005年,某地政府希望在一个大跨度的老礼堂屋顶做一片真实的植物绿化,根据原建筑资料,屋面荷载只有120千克,为实现目标,我们开始了研究性实践。”南京万荣立体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吴锦华说,该公司成立于2007年5月,相较于辛军和陆燕妮,他的从业经历显得更加平稳和水到渠成。

“这个屋顶是我们做的第一个项目,距今17年了,目前绿化效果依然如初,植物生长旺盛。”吴锦华介绍,当时从事屋顶绿化的公司很少,他们公司的业务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规划,结合老旧建筑的平改坡项目,部分实施平改绿,技术问题主要靠自己解决。

吴锦华研究的主要技术方向是轻质屋面绿化的植物选择和基质选择,他认为这是直接影响屋顶绿化生态效果、耐久性和景观性的主要因素。

吴锦华告诉记者,在技术上他们是有优势的,但市场推广却很难。据他介绍,随着立体绿化的普及,行业逐渐壮大,但施工资质没有条件限制,市场很难做到优质优价,导致工程质量普遍不理想,出现很多建成几年就荒废的屋顶,让人痛心。而他所能做的,也只是依靠工匠精神,坚持不懈地将立体绿化做好。

在技术研发上,吴锦华及其团队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建筑节能产业化基地”和“南京市立体绿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立立体绿化植物实验基地,成功研发和引进多项立体绿化新技术。自2005年来,其团队共获国家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国家级工法1项,省级工法11项。

针对城市立体绿化技术创新与开发等系列课题,吴锦华主持和参与编写了《江苏省立体绿化技术规程》《江苏省绿色建筑技术应用指南》《南京市立体绿化技术导则(试行)》等规程,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江苏省和南京市城市立体绿化技术体系;在各类杂志发表了《凤凰谷斜屋面景观绿化的深化设计与施工》《凤凰谷外墙垂直绿化施工实践》(获南京市第十一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轻质屋面绿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南京市第十二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及行业协会优秀论文)等20多篇论文。

吴锦华主持完成的立体绿化项目80多个,面积累计达20多万平方米,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凤凰谷项目获国家鲁班奖,立体绿化部分获“世界立体绿化手机浇灌系统金奖”;特殊空间绿化工程获“扬子杯江苏省园林绿化优秀工程奖”;无锡市人力资源市场屋面绿化项目获“世界屋顶绿化优质工程奖”。

常州凤凰谷屋面绿化

吴锦华将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项目实践经验无私地推广给相关从业者,开办了面向全国的“绿空间•立体绿化技术培训班”。培训班以理论基础与实操相结合,吸引了17个省份40多个城市的企业、高校等单位从事管理、设计施工、市场推广等不同岗位的400多位学员学习,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

“技术先进、生态良好、景观优美、低维护成本的立体绿化符合当前社会的低碳发展方向,是大趋势,需要坚持。”吴锦华相信随着市场逐步规范,行业的发展前途一片光明,“‘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将会成为行业精细化分工的方向”。

作为业内专家,吴锦华认为未来立体绿化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将集中在以植物为核心的多因素控制技术研究上,具体表现在立体绿化生态效益和推广政策的研究,立体绿化的应用形式及应用范围的研究和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

其中新材料的开发、新产品的应用往往伴随着新工艺的产生,如近年出现的蜂巢类蓄水种植盆植物墙工艺,以垒土、壁森为代表的纤维固化塑性基质和塑木共享通道模块等。系统性的材料应用和工艺创新将形成新的立体绿化技术,如物联网智能浇灌控制和监测系统、水苔基质改良型种植毯技术等。

南京紫东创意园G5生态会议中心墙面绿化

(本文图片由辛军、陆燕妮、吴锦华提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