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9月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京举办“2022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创新发展论坛”,发布《2022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物生产供给显著增长,总体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数量足:粮食产量达到6.8亿吨,其他食物产量稳步增长,人均粮食供给量达到600千克,食物供给充足,种类丰富。二是能量够:在营养供给方面,能量、蛋白质及脂肪供给量持续增长,特别是来源于动物性食物的营养供给呈快速增长趋势。居民人均每日能量供给量达到3400千卡,能够满足居民营养健康需求。三是结构尚不合理:粮食、蔬菜、水果、肉类基本自给;大豆、植物油、奶类和饲料粮进口量大幅上升。精加工谷物消费量趋于稳定,全谷物消费偏低,杂粮消费减少;肉类、蛋类、水产品消费不断增加,奶类消费仍然偏少;蔬菜、水果消费持续快速增长,但食用油和食糖的快速增长则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报告》认为,我国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食物与营养问题。一是居民膳食不平衡,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慢性病患病、发病仍呈上升趋势。二是过度加工导致食物营养损失较大,全产业链食物损耗浪费严重。三是居民食物营养认知转变相对滞后,合理膳食的消费理念有待强化。四是营养安全支持体系薄弱,食物资源数据匮乏,缺乏监测评价标准,食物营养品质数据库尚不完善。

《报告》提出,要以大食物观为指导,按照“转导向、调结构、树理念、强支撑”的总体思路,为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健康中国做出新贡献。一是加快推动营养导向型农业发展。加快食物系统转型,推进营养导向型生产体系、加工体系和消费体系建设,发展营养导向型农业。二是打造第三口粮。通过加大全谷物食品开发力度,优化杂粮区域布局,推动杂粮产业提质增效,引导增加全谷物和杂粮消费,打造第三口粮,提升主食多样性。三是实施白肉增长计划。制定促进禽肉和水产品发展的政策,加强家禽、水产品的新品种创制和养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发展。多措并举,推动白肉消费和健康低碳饮食。四是积极推动食物全产业链减损节约。五是从娃娃和掌勺人开始狠抓健康饮食教育。把握好食育进校园、进家庭两个关键环节。六是大力加强食物与营养科技创新。开展食物资源普查,尽快摸清家底。(经济日报记者常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