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几乎都与其境内的江河湖海有着深厚的渊源,像中国的长江、黄河,法国的塞纳河,埃及的尼罗河,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英国的泰晤士河。

泰晤士河发源于英格兰西南部的科茨沃尔德山,从西部流入伦敦市区,然后一路浩浩荡荡注入北海。虽然其长度只有346公里,与很多大江大河完全不是一个体量,但对伦敦乃至英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泰晤士河主要流经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平原区,拥有水位稳定、流速较缓、河宽水深等非常优越的通航条件。航行在其中的船只几乎不会遇到什么大的风浪,就可以轻松顺流而下。其次,泰晤士河的入海口隔着北海与欧洲大陆的莱茵河口遥遥相对,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直面欧洲最富饶地区的直航通道”,这也使得泰晤士河在英国水路运输领域的地位愈加特殊。


(资料图片)

早年间,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英国经济迎来了飞速发展时期,作为黄金水道的泰晤士河也成了当时全球最繁忙的水路,络绎不绝的船只搭载着游客,运送着货物,伦敦也借此获益颇多。

不过,随着英国逐渐成为世界霸主,作为“母亲河”的泰晤士河也一度有些力不从心:大量工业废水以及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泰晤士河,且毫无节制,河水遭到严重污染,甚至沦为一滩“死水”。

据史料记载,19世纪以前的泰晤士河是当时有名的鲑鱼产地,也是水禽栖息的天然场所。但随着水质的断崖式下跌,不仅鱼虾消失了,连下游也一片污浊,恶臭直逼伦敦。到了19世纪50年代,泰晤士河的污染情况更加严重。据说,1857年前后,泰晤士河平均每天都要承受250吨左右的污染物。19世纪,有4次霍乱伴随着肮脏的河水肆虐英国,仅伦敦就有大约4万人因此失去生命。

经历了如此惨痛的教训,英国人终于开始正视保护泰晤士河的重要性,并迅速着手实施一系列措施“挽救”泰晤士河。

英国对泰晤士河的治理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852年至1891年可以算作第一阶段。这一时期,英国政府主要采用立法与修建市政排污系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英国大都市工务局在泰晤士河南北两岸建造了两套庞大的隔离式排污下水道管网,用来收集两岸的污水并排至泰晤士河下游地区。后来,英国议会又花了10年时间,于1876年出台了《河流防污法》,明确规定污染河流属于违法行为,以此规范工厂及民众的行为。

排污水道投入使用确实在短时间内有力缓解了泰晤士河市区河段的污染情况,但运行一段时间后,另一个棘手的问题暴露了出来,那就是市区污染只是被转嫁给下游河口,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如果遇到涨潮,下游的污染物甚至会跟随着潮涌“返回”泰晤士河市区河段。

从20世纪中叶开始可以算作第二阶段。这一次,英国政府再次全力出击,目标是对泰晤士河进行全流域治理。资料显示,英国对河段实施统一管理,把泰晤士河划分为10个区域,保证每个区域都能得到相应的治理。他们还把近200个小型污水处理厂合并成15个较大规模的污水处理厂,使其能够集中作业,提升污水处理效果。此外,英国政府还将200多个涉及水资源管理及运营的单位合并,成立了新的管理机构——泰晤士河水务管理局,对泰晤士河流域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

不仅如此,英国政府也没有放弃对民众的动员。毕竟,治水人人有责,只依靠政府单方面的努力远远不够,民众积极配合才能行稳致远。从这段时期开始,各部门开展了大量直面市民的宣传工作,使公众对水资源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对政府在污水处理方面的举措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开始身体力行,加入到保护“母亲河”的工作中。

如今,曾经坐落在泰晤士河两岸的大量工厂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议会大厦、大本钟、圣保罗大教堂等一个个代表英格兰灿烂文明的建筑,以及众多充满浓浓自然气息的城市公园、城市绿地、城市主题广场等。货轮也消失了,观光游轮载着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畅游河上,不仅成功激活了旅游业,还成为连接文化与现代产业发展的纽带,推动伦敦以更绿色的方式发展。

不过,随着全球气候与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焕发新生的泰晤士河也遇到了新难题。

2022年8月12日,英国政府宣布,在经历了1935年以来最干旱的7月份后,英格兰14个地区中已有8个地区处于干旱状态。泰晤士河的源头有史以来第一次干涸了,“第一滴水”出现的位置也向下游移动了数公里之多。并且,泰晤士河的水位也创下了17年来新低,泰晤士河谷和伦敦的水库都处于缺水状态。

针对这一情况,英国泰晤士水务公司被迫于2022年8月17日宣布,从2022年8月24日起对伦敦和泰晤士河谷地区实施临时“软管用水”禁令。这意味着,该地区约1500万居民将不能使用软管水枪清洗汽车、浇灌花园、清洁窗户。

如何应对极端天气,实现水资源的科学保护,也许将成为泰晤士河下一个需要攻克的课题。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 畅)

关键词: 泰晤士河 不能承受